当下,儿科看病有多难、有多折腾,儿科医生有多累、有多难,相信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关注儿科医疗的贤人达士都知道!
据权威研究,我国儿科医生缺口巨大,即使突击培训、强制性要求医院补充缺岗,仍然无法满足需要。到流行性疾病多发时节,有的医院甚至因医生累倒而关停门诊。唉,每念及此,内心平添忧闷。下边这几个事例是一位优秀的儿科主治医师发在朋友圈中的:
有次中午急诊,一孩子38.7℃的体温,家长急匆匆冲进诊室,给开了美林口服,结果孩子吐了,家长再冲进来把美林摔我桌上,口中骂骂咧咧,什么狗屁医院,让孩子药吃吐了,走了,不在你们这看了。。。我目瞪口呆~~~
还有一次,晚上八点之后的急诊。此时是超级的忙碌,一家长冲过来问我要隔壁医生的电话,她说她孩子用药过敏了,要给医生打电话,我表示没有电话,然后家长说去投诉我,说我就是心里不舒服,故意要和你吵架。。。我目瞪口呆~~~
再有次,一孩子上午社区打水痘疫苗,中午发热,晚上来看急诊,已在外院验过血常规,家长直接问我,是不是水痘疫苗引起的,要我出个证明是水痘疫苗引起发热的!我解释说不一定,因为前一日孩子已有鼻塞流涕的感冒症状,血象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也稍微偏高。。。没等说完,那位看上去穿戴很体面的孩子爷爷指着我鼻子骂庸医,不出证明耽误我家孩子病情怎么怎么。。。再一次,我只能是目瞪口呆~~~庆幸的是,急诊几年,除了有时挨点骂,还没有挨打!
看后我感叹到:面对患者的恶意而目瞪口呆的儿科医生,其职业的自尊还能坚守多久?“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儿科医生箴言还有多少的感召力?
就我来说,经历了近30的风风雨雨,也有过这样揪心的体验,那种怀疑、敌意的目光和言语,毋宁说是对当下儿科职业的整体嘲讽!
其原因,有更多是无知造成的!需要用科学的知识来解决儿科医患的不信任、不和谐。
当有人问“儿科工作如此累,为啥还要写科普”时,我有时会自嘲地说:“花费3天时间写一篇科普可以挣到300-500元钱!”自然有人会反问:“您儿科主任医师,看病3天,难道挣不到三五百元钱?!”
也许,在我的内心深处,热心儿科科普有着更简单的善意吧:为了成长中的儿科医生,为了生长发育中的儿童!
因为,在一定意义上,儿科医生比家长更懂得孩子。家长的急躁、敌意、冲突,有时想想,实际是对不确定性的无知、无助、恐惧,需要医生的理性、自信、安慰。因此,懂得孩子是儿科医生在日复一日的临床诊疗工作中修炼的基本功,爱孩子、为了孩子是儿科医患双方的共同情感和意愿。
其实,医生的诊治工作有明确的步骤。比如,儿童就诊的主要问题即主诉,儿科医生首先需要围绕主诉问诊了解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再进行体格检查评估儿童的全身及局部状况,然后申请必要的辅助检查,最后综合分析现有临床资料,做出相对正确精准的诊疗处理。其中,问诊病史很重要,病史就是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包括生存环境、喂养教育方式、遗传背景及生长发育过程。
繁忙的临床工作,很多时候医生不得不在3-5分钟之内结束一次全家人带着很多疑问的儿科诊疗,很少能进行长时间深入的交流。因此,如果能把临床的常见问题,把医生想向家长朋友说得话写出来,以科普文字发布在网络媒体,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是信息时代,神奇的网络可以跨越地域时空、跨越人际沟壑,把这些话语传送给我所关心的儿童及其家长,让他们在学习儿科知识的基础上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儿童生长发育中的问题,更好地为孩子保驾护航,更能够拉近医患距离,相信这样的善意能够得到对等的回应。
多年来,儿科医生短缺问题备受关注,儿童看病难与过度医疗、医患关系紧张与刚性需求大的矛盾突出,亟待全社会共同努力、积极化解。作为一名在临床工作了近30年的儿科医生,传授临床经验,培养教育成长中的儿科医生和护士,也是我不断写作的动力之一。
我的儿科科普内容,包括儿童的生长发育、保健及儿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评价及感悟,还有一些儿科临床诊疗故事,通过诊疗过程的描述展现儿科科学知识、健康理念、诊疗态度、医患关系等儿科常见的医患双方都关注的问题。思考这些问题,挤出时间付诸文字,确实很辛苦,但如果能够帮助家长树立带好孩子的自信,不至于在孩子发烧、不高兴、吃饭不香、焦躁哭闹的时候,就马上想至最严重的后果,马上要急匆匆找专家、用好药,把孩子和自己折腾一遍、两遍、多遍,能够让他们理性、冷静、聪明的寻医问药,那么,这样的辛苦,确实价值巨大。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儿科
徐灵敏 主任医师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