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最直接的告白——手足口病

作者:东方医院儿科郝宏文 2018-04-17阅读:659次

医学病名总是复杂又拗口,手足口病却是与众不同,它直白地告诉大家——主要是手、足,口这三个部位出现疹子啦!一个具有墙裂传染性的急性出疹性疾病!

4月9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3月份全国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整体强度高于去年,预示今年手足口病将进入高发期。所以大家要提高一下警惕,但也不要恐慌!

下面就和大家说说手足口的表现:

普通表现:

发热、流涕、咳嗽、肠胃不适

特征性表现:

1-2天后,在口腔、手、足、臀部甚至下肢出现红色的皮疹、疱疹,边缘色红。因为感染病毒的不同,皮疹有不同的表现,大部分出现在手掌侧及足底及指(趾)侧,个别也会在手足背部,手腕及四肢出现。

口腔里会在颊粘膜(口腔两侧)、咽、舌出现疱疹,很快就变为溃疡。它的特点有四不: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在留疤这方面,家长们可以放心啦!)。

一般预后较好,绝大多数手足口病在发病后5-7天可自行缓解,少数发展为重症,一般在发病后1-4天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脑炎、脊髓炎等。

普通表现:

如果孩子出现下面这些症状是重症的信号,建议及时去传染病医院就诊。

(1)持续高热,腋温>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高热持续超过48小时

(2)精神萎靡,嗜睡,呕吐,头痛,情绪激动或烦躁不安,站立、坐立不安;

(3)呼吸频率增快

(4)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发花。

扒一扒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

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为每年的4-9月,好发人群为5岁以内儿童,其中80%为3岁以下儿童,但是学龄儿及青少年也会被感染发病。

传播途径很是广泛:消化道、呼吸道、密切接触都可能致病。通俗地说,直接接触患儿的粪便(数周内仍可具有传染性)、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唾液、喷嚏)有感染风险,间接经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水杯、衣物、玩具、碗筷、甚至门把手也有可能感染。

传染源为患病的宝宝或者带病毒的成人(携带病毒的成人可以不发病,但是有传染性哦~值得重视!)。

手足口病的治疗:

手足口病治疗并没有特效药以对症治疗为主,发热38.5℃以上用美林、泰诺林降温,配合口服中成药,小儿热速清、蒲地兰等。这些中成药可以起到疏风清热解毒的作用。

手足口病的预防:

首先需要做到的是:勤洗手、吃熟食、睡眠足、常通风、晒衣被、少聚众。勤洗手包括孩子以及接触孩子的成人。

其次,目前有疫苗可供选择。因为引起手足口的病毒虽然有三十多种,但基本归为3大类——EV71、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大部分重症及死亡病例由EV71引起,所以,目前国家研制出针对EV71的疫苗,针对6月龄-5岁以下儿童,免疫后2年抗体水平和临床保护效力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接种疫苗后就再也不会感染了吗?Oh,NO!刚才说了,手足口病的致病原病毒非常多,同一儿童会因为感染不同的肠道病毒而多次致病。所以即使既往感染过,或接种过疫苗,也会有再感染其他类型手足口病的风险。

吃好睡好免疫强,

洗手防护隔离彰,

及时诊治勤观察,

誓把病毒严密防!

“脾虚”,长得是个啥样子?

聊聊健脾之中成药

如何做好准备提高看病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