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曲”博大精深、流派众多,表演技法、形式及风格也丰富多样,因而产生了许多与表演艺术相关的专业术语(俗称行话);
作为长期流行、广受喜爱的艺术形式,戏曲带动“行话”成为潮流,形成了现在仍在广泛使用的“戏曲流行语”;
戏曲中的【角色行当】——
“角色”,演员在剧中扮演的人物;
每一个角色都有专属于他的独特个性,但同一类型人物通常拥有共同的类别特征,比如性别、年龄、身份、气质等各个方面,用这些特征将角色分类,就称为“行当”。
行当的划分由来已久,在元代杂剧时代,就划分出末、旦、净三大类:其中末又分为正末、外末、冲末,旦又分为正旦、外旦、搽旦,净又分为净和副净;主角通常由正末和正旦扮演。
到了明末清初,行当的划分更加细致准确 —— 昆曲分“江湖十二角色”: 老生、正生、老外、末、正旦、小旦、贴旦、老旦、大面(净)、二面(副净)、三面(丑)、杂;
其它如秦腔分为四生、六旦、两净、一丑共十三行;
后来发展到京剧,又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型,看似比较简单,但实际上每个大类下面,又包含若干小类,把行当划分得更加细致严谨。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舞台上各行当对演员的各方面条件有不同的要求,演员期盼站在舞台中央、扮演帅哥美女无可厚非,但并非每个演员都具备演小生正旦的条件;
舞台上生旦净丑都需要人才,扬长避短,找准适合自己条件的行当去努力发展才是明智之举。
正所谓“戏如人生”,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同样需要找准定位;“行行出状元”,应该根据自身条件,从事合适的“行当”,然后努力发展;
但有很多人,没有看清自己,长期演错“角色”,那自然是“演的多,骂得多”,越演越错,实在是不自量力的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