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古琴热圈粉数千人 一群活跃的古琴文化播火者

作者:齐鲁网 2017-07-05阅读:3026次

琴棋书画,临沂“古琴热”已经热了一段时间,圈粉数千人,这群人,他们愿着素衣、焚淡香、抚古琴,在古琴的清微淡远中修身养性、谈古论今。他们中许多人热衷于遍访各地古琴大师,风尘仆仆,不知疲倦,与古琴结下不解之缘。

近日,广陵派古琴名家、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李家安应临沂古琴学会邀请行至临沂。

1.临沂有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的古琴文化

在悠久而绚烂的华夏文明里,古琴,是最为古老的弦乐乐器,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据中国古琴学会统计,七八年前中国琴人就有20多万人。

李家安说:“音乐是另外一种文字,比语言要来得直接,能够直抒胸臆,这也使得中国的古琴,几千年流传不断。”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他就致力于传播古琴文化,20多年来,他一直奔波在全国各地传播古琴音乐的种子,举办各类讲座3000多场,十几万人听过他的讲座。他与山东结下音乐之缘,临沂、青岛、东营、烟台、淄博等都留下他的足迹。

“2016年湖北枣阳郭家庙出土的琴属春秋早期,距今2700年左右,为目前所知最早,比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早约300年。山东历史悠久,古琴文化有丰富的积淀和悠久的历史,临沂的古琴圈,对传统的认同和对文化的恭敬,尤胜于其它城市。临沂的古琴圈,一群年轻人集聚在一起,他们很团结,无论哪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都能在一起切磋,称兄道弟,没有门户之见,这是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的文化现象。”

他说:“传统文化曾一度流失严重,而现在,优秀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正在恢复,人心思治,古琴恰恰保留了最美好的东西,代表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观。”

他呼吁,古琴的传承、发展和推广,需要地方政府的扶持,可以组建乐队,更好地为丰富现代人的文化生活服务。

2.临沂有一个数千人的古琴圈

六月的夏夜,恬静而优雅,临沂书法广场上,琴瑟声起。循音而去,十几人在抚琴低唱,原来是临沂古琴琴友们在此小聚。

古琴琴友称这种小聚为雅集,几人或几十人聚到一起,抚琴低吟。每人都奉上自己的拿手作品,不为其他,只为通过切磋、交流提高琴艺。活动的组织者张阳功不可没。

张阳是临沂古琴琴友交流社的发起人,临沂古琴琴友交流社前身即临沂兰亭古琴交流社团。

张阳自幼与古琴有缘。读中学时,同学们都在听流行歌曲,他莫名喜欢上了古琴曲。虽说喜欢,他只能从长辈的描述中认识古琴。直到2012年的冬天,他通过网络,购买到他人生中的第一张古琴。从抽象唯美的减字谱到指法、旋律,张阳一步一步地自学。2013年夏天,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网上结识了一位济南的琴友“忘忧阁清净心”,这位琴友是山东诸城琴派第五代传人朱子易的学生,每年都会来临沂出差,他就借此机会向其讨教、学习。琴友来临沂之后,由于白天各自有工作,从晚上9点到凌晨3点是他的学习时间。学习之后的领悟才是最重要的,张阳每次都会彻夜难眠。

古琴并不曲高和寡,古琴爱好者更不能孤芳自赏。2013年5月,张阳建立了古琴交流群,把临沂爱好古琴的琴友聚集起来。2014年1月,他和三位古琴爱好者在一处幽静的茶馆相见。四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他们的队伍……

现在,临沂古琴琴友交流社从成立之初的4人,已经壮大到近200人。其中核心成员几乎每月都会选择一个僻静优雅的地方小聚。你弹我唱,在古琴声中寻求本真。

然而,临沂琴友虽多,但是真正的高手却屈指可数,为了促进临沂古琴的交流发展,社团还定期组织一些大规模的雅集。从古琴演奏的技法至琴曲的理解,参加雅集的琴友无不受益匪浅。临沂古琴琴友交流社自成立以来,很好地促进了临沂古琴的传承与发展,临沂的古琴圈在整个山东省的影响不断扩大。雅集常会邀请一些知名古琴大师参加,为临沂琴友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

他们不断吸纳壮大临沂古琴琴友交流社的队伍,临沂古琴圈越来越大,人数已达数千人,为中国古琴界所瞩目。

3.古琴传承当避免快餐式教学

竹林山房化绍万,自学古琴多年,曾于扬州跟隐者琴师学琴,后又学于临沂杨玉琴,2015年师从李家安,他虽已是知天命之年,但学琴兴趣和毅力异于常人,刻苦用功,并为临沂古琴琴友公益活动不遗余力,为社团公益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没有古琴,他自己掏钱买;没有琴桌,他也自己掏钱买;没有场地,由他个人为社团提供场地。他还出资为社团购买了扩音设备。他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为临沂琴友们交相称颂。

化绍万说:“临沂古称琅琊郡,沂州府,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临沂与古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三国时期诸葛亮就是川派古琴早期佼佼者,蒙山道士据记载很多都会弹奏古琴,临沂地区有文字记载的弹奏古琴比较多的就是明清时期,尤其清朝末年山东诸城琴派兴起以后,临沂弹琴的越来越多,曾师从诸城派宗师王心葵先生的顾海门,因善弹渔樵问答,人称顾渔樵,同时还有彭菁山、刘海秋等人,另曾任费县县长的王生香,也善弹古琴,后来客居金陵后,成为金陵派宗师。”

他说:“古琴在临沂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大美新’临沂的新一代琴人有责任更好地传承古琴。”

他向记者介绍,古琴传统教学都是师徒制,师生面对面,心手眼样样清。老师按“句”教,学生按“句”学。指法手势,力度节奏,旋律韵律,一遍遍讲,一遍遍仿。到了学生与老师一模一样的程度,再学下一句。蜗牛式的方式,“进度”极慢,比起看着现代乐谱弹几遍就差不多的“视奏”,相当“原始”。然而,已被称为“情景记忆”的“科学成分”却越来越得到学界认可,所谓“活态传承”,就是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因而深入骨髓,终身受益。

他提醒,虽然现在学琴的越来越多,但是,也面临着一些难题。比方说,临沂目前的古琴教学,也大都像别处一样办成了培训班,一个老师对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教学进度很快,这种快餐式教学虽然在古琴普及中有很大优势,但对于教学质量很难把控,所以,古琴热起来后理性回归,需要琴人们的不懈努力。

4.让古琴的生命力历久弥新

张阳说,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成立临沂市古琴琴友会,能在临沂市找一个固定的雅集地点,像是园博园、王羲之故居或是人民公园这种地方,每月举办公益雅集,弘扬和传播临沂的古琴文化,通过古琴学习来体会乐教的乐趣,丰富临沂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2016年12月,临沂市政府公布了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兰山区、河东区古琴制作技艺名列其中。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我市很多琴社开办有大量公益教学课程,还设置了一些亲子班、暑假班,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加入到古琴的学习队伍中,学琴的孩子约有几百人,虽然是小众,但也显示出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古琴、认可我们祖先宝贵的传统文化。

古琴,在绵延的岁月里,就这样,以它的太古之音,以它的七弦之响,以它的雅士情操,回荡于蒙山沂水之间。

沂蒙晚报记者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