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为何这么热? 只因它是一个无法被定义的存在

作者:上游新闻 2017-07-06阅读:3760次

以司马懿为主角的《军师联盟》正在热播,而在此之前有好几部历史剧都很难让观众感兴趣,究其原因不难想到,这和《军师联盟》的历史背景——三国时代——有关。

在网络上的各大论坛中,天涯、贴吧、微博、虎扑、知乎等,只要是历史相关板块,最热门的、讨论人数最多的也一定是三国相关题材。

三国题材的各类衍生品表明,它已经从小众的历史研究圈迈向了大众,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一部分。那么,三国究竟为何这么热?

吴秀波在《军师联盟》中饰演司马懿。

一、三国的民间记忆

很多人会将三国的故事粗暴划分为正史《三国志》和小说《三国演义》,而在他们的观念中除了这二者以外,其他所有的三国故事都不是“正统”的。很显然这样的看法是机械的,它模糊了从陈寿《三国志》到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再到毛宗岗评罗本而成的《三国演义》这个过程中,三国的民间记忆是连续渐进而缓慢地变化着的。

东晋年间,干宝著有《搜神记》,裴启著有《语林》,王嘉著有《拾遗记》;刘宋时期,刘义庆著有《世说新语》,刘敬叔著有《异苑》。在这些书里,我们能看到大量的关于三国时期历史人物的记载。

《世说新语》是存在一定史料价值的,但是在史料价值的基础上,它很明显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因此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里就下了判断:“六朝志人的小说,也非常简单,同志怪的差不多,这有宋刘义庆做的《世说新语》,可以做代表。”

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的曹操扮相。“白脸的曹操”代表了民间对曹操的评价。

比如《世说新语·惑溺》一节中,就记载了一个同《三国志》不一样的曹操、曹丕父子形象,开头第一段话便将曹操和曹丕塑造成了为争夺美女甄氏而有矛盾的父子俩,而后这一段也被不断演化,屡屡出现在后世的故事中了。又《世说新语·贤嫒》中,描写了一个曹操快去世时就准备霸占曹操姬妾的曹丕,而在《资治通鉴·魏纪》里却明明白白写了曹操去世时曹丕远在几百里外。

从历史意义上看,《世说新语》是对历史的加工和改编,将历史人物文学化,这是有违历史要求的;但是从伦理意义上看,《世说新语》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当曹丕成为篡汉自立的君王时,贬曹丕便成了当时文人的一种诉求,这是对历史人物文学伦理化的塑造,深远地影响了后世。

从这里我们看到,三国的故事在文人们的心中,已经从历史真实转变为了伦理诉求,而既然贬曹,自然会有尊刘的想法出现,在这种念头的影响下,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的形象则一再被拔高。

当杜甫站在武侯祠,他会写下“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的诗句;当岳飞路过武侯祠,他会留下《出师表》的草书。

当文人们开始推崇那些价值观时,民间对这些历史人物的神化也在悄然进行中,尤其是关羽和诸葛亮。

宋代话本的流行给这些故事的民间流传带来了基础,而到了元代,关汉卿就在杂剧《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写有这样一段唱词《驻马听》:“(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由对汉关羽的思念来表达对蒙古人统治的不满,这是三国故事开始盛行的标志。

于是,水到渠成地,罗贯中《三国演义》诞生了。

94版《三国演义》剧照

当我们回过头来审视这千余年的历史时,会发现三国,从很早开始就已经在民间定型,老百姓们可能并不去关心历史上发生过什么,但他们拥有着自己的伦理诉求。

在前不久播出的《白鹿原》里,有这么一段。当军阀吴佩孚手下的刘军长(历史原型是刘镇华)在西安城外围着城,朱先生前来劝说,在复述了原著的内容后,朱先生问:“刘军长,您听过《三国演义》吗?三让徐州,刘军长听过吗?”刘军长最爱听的就是《三国演义》,于是他立刻说:“陶谦仁义让徐州,为了老百姓,宁可给刘备,也不给曹操。”朱先生摇摇头说:“那是《三国演义》的说法,《三国志》里却不是这么记载。《三国志》记的是历史,它说陶谦乃一地军阀,残暴腐败、为害一方,误判形势,灭曹操满门,曹军打来,陶谦吓死,死之前对下属说,悔不该当初,还不如让与刘备。”

刘军长好奇:“这历史和演义,怎会有如此大的区分?”

朱先生的回答才是编剧想要表达的,也是这一千多年来三国故事作为民间共同记忆传承的原因,他说:“自古以来呀,老百姓喜欢道义上感人的故事,根据自己的喜好演绎的历史,或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岂是当政者能左右的呢?”

三国的魅力是多步调共鸣的,有坚持的、有变通的,有的人一心维护汉室,有的人一心天下统一,而它最大的魅力则在于,这些人都失败了。秦汉帝国四百多年的大一统不复存在,迎来的是华夏民族的黑暗年代;想要变化的和想要坚守的互相撕扯,最终被一个局外人拿走了一切。他们都失败了,而失败的英雄比成功的英雄更加英雄。

三国是具有民族性的存在,它深深刻在了民族的血液中。

二、日本的三国演绎

尽管三国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但它能够大热在儒家文化圈,其实是和日本分不开的。

三国的故事何时流传于日本还没有确切定论,目前可考的最早记载是日本古典文学《太平记》,在里头有足足十五处三国故事(甚至可以说是《三国演义》故事了),比如它就着重介绍了诸葛亮出山和诸葛亮去世的事迹。到了江户时代,《三国演义》从长崎传入日本,从此开启了它在日本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后京都天龙寺的僧人义彻和月堂两兄弟便着手翻译,1689年《通俗三国志》问世,这是《三国演义》在日本最早的译本。

再往后的几百年间,《三国演义》在日本足足有几十种译本,其中吉川英治的现代小说《三国志》标志着日本版的《三国演义》最终问世,该书销量在上世纪便达到了几百万本。这么多的译本导致日本国民对三国故事(其实是《三国演义》故事)无比熟悉,也带动了他们对三国历史研究的热情,有的是进行了细致的历史研究,有的则将《三国演义》里的权谋融会贯通屡加运用。

这时,我们不由地去思考,为何《三国演义》在日本会得到如此广泛地传播呢?原因还是要从这本书本身和日本的民族性来看。

日本是一个崇尚武士道的国家,尽管它的武士道精神并非由本国人定义,但这样的定义着实不错。武士道精神本身是忠诚和荣誉的代表,要求武士必须无条件服从主人、无条件维护自己的荣誉,当无法做到时就必须切腹自尽,不可以有丝毫犹豫。

因此在日本,武士们对忠诚和荣誉的渴求,是远远凌驾在其它之上的。这样一种近乎病态的狂热反倒成为一种美,电影《最后的武士》就歌颂了这样的悲壮,而在电视剧《走向共和》里也描绘了军国主义下日本女性为了国家甘愿去当妓女的病态。

当这样一种集体主义盛行的社会价值观,接触到关羽时,火花立刻会变成熊熊大火。关羽是什么形象?“忠义”两全。

对汉帝国,他忠诚不二,到临死的那一刻也不屈服;对兄弟们,他仁至义尽,身在曹营心在汉,一心想回到刘备身边。甚至对曹操,他也知恩图报,华容道义释曹。

另一方面,关羽不仅精神上是完满的,他在武功上同样无可挑剔,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事迹,让崇尚武力的日本人对关羽敬佩不已。

这样一个极为光辉的人物形象,恰恰符合了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象征,也因此在日本,关羽可以说是最被推崇的一个人物。横滨中华街有一座非常雄伟堂皇的关帝庙,不仅那里的华人常去祭拜,也是日本游客必去的一个名胜,而在日本,这样的关帝庙多达数十座。事实上在中国亦然,唯一一个在魏蜀吴三地都修有墓冢的三国时期人物。

就在日本的三国热如火如荼时,他们开发了大量的三国题材动漫和游戏,于是三国热“出口转内销”,回到了中国,重新点燃了中国的三国热火。

1971年,三十七岁的横山光辉以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为原型创作出漫画《三国志》,从那时起连续刊载了十五年之久,单行本发行了六十卷以上约五千万本。这是日本最早的三国题材漫画。其实,横山光辉还画过《史记》《水浒传》等,但影响力和《三国志》相比都不在一个数量级。

从此以后,关于三国题材的动漫便层出不穷,有按照正史的,有按照演义的,有用三国故事加以改编的,有借着三国故事外壳的,还有化用三国故事的,甚至还有情色向的。

1987年,日本信浓企画制作开始制作动画《三国志》,该动画由《英雄的黎明》《燃烧的长江》《辽阔的大地》共三部分组成,1991年制作完成,历时四年有余,荣获日本动画最高荣誉——动画金座奖。而其中《英雄的黎明》等曲则在几年后被95版《神雕侠侣》引用。

《苍天航路》动画版

而被喻为“画得最精彩的三国漫画”,则当属由韩国人李学仁(剧情)和日本人王欣太(漫画)合作的作品《苍天航路》,1994年10月至2005年11月连载于《周刊早安》上,一共出版了三十六卷单行本、总计发售达一千二百万本。在这本漫画里,以三国历史上著名的英雄曹操为主角,他有着无人能及的人格魅力和超越世人的谋略武功。以曹操的一生为主线,叙述了其从五岁到六十六岁,波澜壮阔的一生。

再往后,《钢铁三国志》《一骑当千》等新颖方向的三国题材动漫出现了,极大丰富了该题材的拓宽渠道。

而在动漫以外,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日本的三国题材电子游戏,至今仍然如此。

1985年12月,日本光荣株式会社便推出了策略类游戏,初代《三国志》,这款游戏能让玩家扮演三国故事中的人物,由于极强的代入感和三国题材在日本的风靡,它迅速拿下了当年日本BHS大赏第一名及最受读者欢迎产品奖。而后更是不断改进,迅速传播到整个东亚地区。到今天,这款游戏已经革新了十多代,据传《三国志14》已经着手准备,预计明年上市。

紧接着,1994年光荣推出战棋类游戏《三国志英杰传》,1997年光荣推出动作类游戏《三国无双》,后来又多了十多款游戏,这些游戏不仅在日本国内风行,还传播到了中国大陆。

中国的很多三国爱好者都是从小通过游戏而培养了兴趣,再加上94版《三国演义》的熏陶,一直感兴趣至今。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少不了中国本土《三国杀》的普及。

三、历史上的三国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三国时,势必会有两个不同的重心。一个是重点关注三国的演绎故事,一个则是关注三国的历史真相。

由于时间过久,目前能流传下来关于三国的并不多。除了官修史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和房玄龄《晋书》外,主要还有常璩《华阳国志》、习凿齿《汉晋春秋》。

其中常璩是蜀国人,对当时蜀国发生的很多事都有记载,而陈寿写《三国志》时势必要偏向于魏国,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对三国时期巴蜀地区的记载。除此之外,司马光《资治通鉴》、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皇甫谧《高士传》、郭允蹈《蜀鉴》等书中也有对三国时期的记载。

当然,由于绝大多数非专业人士并不需要过于艰深的内容,许多史料并不一定要全部阅读,因此当我们刚刚开始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产生兴趣时,更多的精力应当放在那些后人的研究成果上。

首先推荐的是王仲荦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该书本是王仲荦单独写就,后来被编入中国断代史系列魏晋部分,可见该书质量。

胸中有丘壑的王仲荦先生被启功誉为“无愧宗师”,在这本书里他不仅理清了政治史的许多问题,还洋洋洒洒信手拈来写了许多制度史、社会史、文化史的内容,读完该书,足可以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全貌有一个比较整体的把握,入门可读、深入亦可读。

正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读者已先对魏晋南北朝历史有了整体把握时,再来看其中的三国历史,自然能轻而易举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了,这时不妨读一读何兹全先生的《三国史》。该书作为高校教科书,却一点也不枯燥,深入浅出,其中关于曹操的评价问题和王仲荦先生有些出入,但这样一部专著洋洋大观,二书比较阅读,相得益彰。除此之外,断代史系列还有田余庆先生的《秦汉魏晋史探微》、马植杰先生的《三国史》等,都值得一读。

除了断代史,历来史学家对三国题材的切入点都各有不同,比如吕思勉《三国史话》、胡阿祥《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等。吕思勉的《三国史话》自然是值得一读的了,作为一代史学名家,吕思勉在他的《三国史话》细致地讨论了许多细节且关键的问题,有的也许有失偏颇,有的也许能让人眼前一亮,总之因为有了王仲荦和何兹全两位先生的断代史作为底子,再来读这本书,想必读者心中早有了自己的判断力。

前文有言,三国题材的各类衍生品表明,它已经从小众的历史研究圈迈向了大众,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一部分。那么三国相关的书籍便不可避免不只是史学界独有的了,许多年来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三国题材作品问世,如马伯庸就写过《风起陇西》《三国机密》和《三国配角演义》等书。

而民间三国爱好者中也有辛勤研究三国史的,同样受到了主流的欢迎,清华大学出版社就出版过一本刘轩鸿的《三国六大家族列传》,这本书独有的魅力在于,它将三国时期波澜诡谲的风起云涌和后来的门阀政治(可参看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联系了起来,以三国时期诸葛家族、司马家族、夏侯家族、曹操世家、汉室宗亲和江东孙氏为切入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三国。

当然,除了阅读相关书籍外,三国爱好者还可以学杜牧和苏轼,走访各地古迹,凭吊怀古。

除了那些著名的如赤壁古战场、武侯祠、关林、逍遥津等地外,其实有一些地方是最值得去的,那里人不多,但很有意思。

这就是三国时期那些写下过壮烈史诗的战士们身后长眠的地方。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本身便常常去拜访那些名人墓,原因也很简单。

首先,古人墓葬能反映出很多东西,即便没有被挖掘,我们也能从外在看到墓葬的规格、当时人对墓主人的看法和念想以及后来人(包括后来的古人和现代人)对墓主人的尊崇与建构;其次,相比于很多已经现代化的古迹,古人墓其实才是被保存得最好的遗迹之一。最重要的是,看到那些作古的人,能让我不再焦灼。比如卫青,那么厉害的一个历史人物,在史书上也就几百字的记载而已,死后也就是孤零零一抔黄土;比如《红楼梦》,那么多事情,在史书上也只是一笔带过的如“十三年,诛贾政”一句话而已。

我喜欢和他们对话,如果时间充足,我愿意坐在墓旁,聊聊他们,聊聊我自己。

比如前段时间去了河北保定涿州的卢植墓。卢植是刘备的老师,是曹操素来敬仰之人。死后便葬在了家乡涿州。卢植墓早年间荒得很,后来因为韩国总统卢武铉、卢泰愚均是其后人,因此特地前来认祖归宗修缮宗祠,这才出现了“范阳卢氏宗祠”。

该宗祠大门常年紧闭,旁边有留有手机号,想要拜访的可以拨打手机,会有人过来开门。

进去后能查到卢氏家谱,《汉书》中并不曾有过记载,原来卢植是西汉初年卢绾的后人,卢绾后来逃去了匈奴。而到了汉景帝中元六年,卢绾的孙子卢他之又以东胡王的身份向汉投降,被封为亚谷侯,封地便是现在的涿州。也因此十二世后,卢植诞生。

卢植墓便在范阳卢氏宗祠的最深处,左侧是卢泰愚手书的“同祖连孙,和睦相交”。

微博上有一位网友,ID叫做“一个人的国学之旅”,花了几年时间拜访了三国时期近百位名人墓如曹植、蔡文姬、关羽、诸葛亮、孙权、孙鲁育、凌统、太史慈、伏皇后、周瑜、程普等,写有《三国游之东吴篇》与《三国游之曹魏篇》两篇文章,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按图索骥”一番。

结语 三国

三国是一个无法被定义的存在。

无法被定义是因为它存在着非常多的可解读文本,这些文本构成了各种各样的情绪,不同情绪影响了不同的价值观和切入点。所以有以曹魏为正统的官方叙述,有以蜀汉为正统的伦理叙事,后来每一个三国相关影视题材无论质量,只要有所想法的,都会想着去变换视角。

这次《军师联盟》同样如此,它以司马懿这样一个“局外人”作为主角,拍出了另一种三国味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三国题材一定会越来越热,切入点也越来越多。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于和伟在《军师联盟》中饰演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