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牙医吗?你害怕牙医吗?
有一种病,叫牙医恐惧症(dental phobia)。接受过或即将接受牙医诊断的患者,都可能发自内心地感觉恐慌,紧张、焦虑、恐惧,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甚至心跳加快、血压异常、出汗、多语、肌肉紧张、面色苍白乃至晕厥。
曾经有一位可怜的八岁英国女孩,甚至因拒绝牙医而活活饿死。
牙医恐惧症,古已有之
这种牙医恐惧症,可能来自于既往(儿时)不愉快的牙科经历,比如痛苦的拔牙手术,充满疼痛的牙神经治疗,治疗中意外呛水,或者刺激了咽部带来恶心呕吐等等。
也可能是来自夸张转述,特别是影视剧、卡通、漫画、笑话等对于牙医的负面或讽刺性的宣传,给人们带来了牙医与疼痛、折磨、恐怖相联系的印象。
这种恐惧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埃及时期。
埃及人也饱受牙疼的折磨。考古学家通过 X 射线检查,发现有些法老木乃伊生前龋齿状况严重,普遍遭受牙病困扰。
2006 年,一支考古队在埃及发现了首座牙医墓藏,主人是三位为法老工作的牙医。在墓门上,反复出现两个堆叠在一起的纸草文字,形状看上去像是「一颗长牙上面有一只眼睛」。
根据推测,这种「长牙上长的眼睛」,既意味着法老张开嘴让牙医用肉眼识别蛀牙,又意味着牙医使用一种邪灵之术,以邪灵(意味着疼痛)驱逐牙齿上附着的恶神。
这种恐惧在早期文明中并不少见。在公元前 1000 年左右,古印度有诗歌说:
挖空山洞吧,让牙齿的疼痛平息。掘断山脉吧,让牙齿的怒火平息。
然而,一想到要用牙钻来治疗,人们往往会加倍恐惧。
当时,古印度人从「钻木取火」的原理中得到启示,发明了手摇牙钻。一般来说,是将一个竹片弯制成弓的形状,用一根绳子将两端捆绑连接作为弓弦,再将一根硬圆木棍搭在弓弦上面并且缠绕两圈,接着左右拉扯弓,使圆木棍迅速在釉齿上转动。这样的治疗或许能从病理上赶走疼痛,却给牙疼者带来巨大的心理恐慌。
通往痛楚体验的链接
在欧洲,有个「牙痛之神」的故事流传许久,直到现在还有彩色画像和多件名贵珍品作为佐证。「牙痛之神」是一位女基督教徒,原名阿波罗尼亚 (Saint Apollonia)。
由于当时的罗马帝国强迫基督教徒放弃信仰。而忠于信仰的她,被迫拔掉全部牙齿,并被撕裂皮肤,最后被活活烧死,在公元 249 年殉道。
后来,人们传说,她是以自己受牙痛折磨为祭品,换取人们不再受此痛苦,于是尊称她为「牙痛之神」。
到了 13 世纪时,为纪念受难的阿波罗尼亚,米兰首次发行了铸着她铜像的铜币。她一手持牙钳,一手安抚着受苦的人们,使人们从牙痛与头痛中解放出来。
最初的「牙痛之神」或许与牙医无关。然而到 11 世纪,随着东罗马帝国继承盖伦的传统,医学成为了治疗牙疼的首要手段,牙医开始与疼痛直接地联系起来。
公元 11 世纪,阿拉伯医生 Albucasis 第一次描述了自己发明的工具,用来去除牙石,防止牙石造成的长期发炎、糜烂、出血。然而这一治疗显然会带来痛苦。于是,人们将对牙疼的恐惧和对牙医的嫌恶结合起来了。
这中间的因果关系发生了巧妙的倒置:最初是因为牙疼而需要牙医,渐渐转变成人们因为牙医的意象,而下意识深入自己的牙疼记忆。
牙痛之神就成为这样一个隐喻,暗示着那些原本作为解救者的牙医,却成为指向不愉快体验的路标。
理发师拔牙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牙医之所以给人疼痛的联想,还因为他们是以破坏的方式来谋求牙床的安宁——无论是用牙钻除去牙锈,还是用夸张的铁钳拔去蛀齿。早在中世纪来临之前的希腊罗马时代,早已出现过牙外科手术和牙医的记载。
公元前 1300 年,希腊医生 Aesculapius 提出,为了健康应该拔去腐蚀的牙齿。公元前 460~377 年,著名医生希伯克拉底第一次写下了有关牙钳的书面参考资料——这种最古老的牙科工具,既可用于拔牙,又可用于矫正牙形——当然,这都是会带来剧痛的。
公元 200 年,希腊医生盖伦(Galen)对口腔解剖进行分类,他描述了神经,并第一次提出牙髓才是牙齿感觉疼痛的部分,这也给在牙上做手术提供了依据。不过,这会增加动刀动钻的概率,以及人们对此的恐惧。时至今日,仍然有一种消除疼痛的治疗手法叫作「杀死牙神经」。
阿根廷漫画家季诺画过一幅关于牙医的漫画。卧在躺椅上的病人脑海中的真实想法,是化身为剑客,诊所内仗剑飞腿,杀得牙医和麻醉师无处可逃。然而他的身体,此刻却不得不任由牙医摆布。
牙医令人恐惧或烦恼,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人们怀疑牙医技艺不精。
这种担心,在中世纪的西欧呈现得最为鲜明。那个时代由于医学和科技的全面倒退,不论疼痛或死亡,都只能更多地求助于祈祷和神迹。那时往往由理发师兼任牙医。
根据当时的一种信仰,邪灵会通过头发入侵并寄居人体之内。当病症严重之时,剪发就成了驱除体内邪灵的方法之一。而牙疼与头疼,也如同突然发作的邪灵——或者说蠕虫——导致的疼痛,由理发师以种种敲敲打打的方式「驱邪」。
有些城市,比如说南德的 Reutlingen 和 Metzingen,甚至在理发师的执照许可范围内写明,理发师可以治疗慢性牙疼和牙齿感染,甚至有权从事拔牙手术。14 世纪时,理发师开始走进手术学校,学习专门的牙科知识。
比如 1308 年,伦敦有一家名为 Worshipful Company of Barbers 的培训学校,今天仍然是牙科手术培训学校。
1530 年,在莱比锡出版的第一本完全以牙科为主的著作,名为《所有牙齿疾病的小药书》,只有四十四页,涵盖龋齿钻洞、黄金充填、口腔卫生、以天仙子种子烟熏以去除牙虫和拔牙等等主题。
这本书并未得到医学专业学校的认可,却成为当时治疗医病的理发师傅们人手一本的「圣经」。这样简单粗暴的「牙医」,自然成为人们心悸且疑的对象。
笑气:不可控的麻醉安慰
为了克服对牙医的恐惧,人们发明了种种心理和医学手段,最有名的是一种被称为「笑气」的麻醉气体。
这种成分为氧化亚氮的气体是约瑟夫 • 普利斯特里在 1772 年发现的。汉弗莱 • 戴维自己和他的朋友,包括诗人柯尔律治和罗伯特 • 骚塞,发现一氧化二氮能使病人丧失痛觉,而且吸入后仍然可以保持意识,不会神志不清,反而浑身舒坦,情绪亢奋,让人笑声连连,因此被称为「笑气」。
很快,笑气成为贵族舞会上的「摇头丸」,让贵族、骑士、贵妇们的笑容更加灿烂,尤其被用在远洋邮轮远航途中排遣寂寞。笑气传入美国,也开始进入科学殿堂。1844 年 10 月 10 日晚,化学家考尔顿在哈佛大学一间教室里,进行了一场笑气公开演示。在演示过程中,一名表演者吸入笑气过多,进入癫狂状态,四处奔跑,磕破身体流血不止,依然笑容满面,对疼痛浑然不觉。
台下观众中,坐着一位名为 Horace Wells 的牙医,他问流血的表演者是否感到疼痛,表演者回答说不疼。这让他顿时大受启发,于是邀请考尔顿给自己吸笑气然后拔除一颗坏牙。果然,疼痛非常轻微,他马上意识到笑气是一种极具潜力的麻醉方法。从此,Wells 医生决定将笑气用于拔牙。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正是这位 Wells 医生,次年在波士顿麻省医院再次自身表演笑气麻醉时,由于所用浓度过度,在知觉完全消失时,出现了危险反应和紫疳。
不甘心失败的他向哈佛大学再次申请公开演示笑气麻醉,孰料此次储存笑气的袋子破裂,笑气泄漏,以至于浓度不够,被拔牙的病人呻吟阵阵,现场观众大骂 Wells 是个骗子。他也因此被开除出牙医行业,从此心灰意冷。
然而,他的学生莫顿医生并未因此放弃。他和医学家兼化学家杰克逊商量,寻找一种更可靠的麻醉气体,最终找到了乙醚。1846 年 9 月 30 日,莫顿成功用乙醚麻醉,为病人拔除了坏牙。两个月后,一位名为罗宾逊的伦敦牙医完成了英国第一桩在乙醚麻醉下的拔牙手术,成功地为一位年轻女孩拔除一颗大臼齿。
然而,乙醚有刺激性气味,还易燃,因此研究者转而试图寻找更好的麻醉剂。很快,氯仿(三氯甲烷)取代了乙醚。那位演示笑气麻醉失败的牙医 Wells 也迷上了氯仿,不眠不休地用自己的身体试验氯仿,几近疯狂,终于有一天,他割断了股动脉,吸着氯仿,以不那么痛苦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Wells 的死似乎开了一个不祥的头。死于氯仿过量或过敏的意外事故,使得人们不敢随便使用麻醉。即使是后来拿破仑三世的御用牙医伊凡斯,宁愿选择早期的笑气,也不敢随意冒险。
医学期刊《刺胳针》(The Lancet,其实就是柳叶刀)干脆对于麻醉气体做出了这样的评论:「此气体被认为是未知、神奇及无害的药剂;但事实上,这是在全身麻醉中曾经使用过,一种广为人知、没啥神奇且最最危险的东西。」
尽管今天,麻醉师和麻醉剂已高度科学安全,然而当手足无措的你躺在过分清洁的躺椅上,面对刑具一般枝枝杈杈的器具,张开嘴任由戴着口罩的陌生人摆布,飞速旋转着的牙钻伸进口腔,那种对流入你身体的未知气体的恐惧仍然无法根本清除,有如本能一般,驱之不去。
本文由作者授权修改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