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晓辉教授:内外兼修,让夹缝中的乳腺癌骨转移无处遁形

作者:医脉通肿瘤科 2018-04-17阅读:4998次

导读

大约有40%的乳腺癌会发生骨转移。在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时代,骨科治疗在乳腺癌治疗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在2018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年会暨北京乳腺癌高峰论坛上,医脉通有幸采访到积水潭医院骨肿瘤科主任牛晓辉教授,给我们解答了乳腺癌骨转移治疗的相关问题。

乳腺癌是容易发生骨转移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临床研究结果,您认为双膦酸盐和地诺单抗各自有何优劣?

牛晓辉教授

如果是早期治疗的患者,因为病程长,出现骨转移的概率较高。晚期患者出现骨转移的概率就更高了。骨转移主要是药物治疗,但是双膦酸盐和地诺单抗都不是最主要的治疗,系统的抗肿瘤治疗仍然是首要的。

当出现骨破坏,希望骨质得到修复或者增加骨对转移的抵抗性,则会用到双膦酸盐和地诺单抗。但这两个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太一样。

双磷酸盐是破骨细胞抑制剂。骨转移是破骨细胞介导的溶骨,双磷酸盐肯定是有效的。再一个,有些乳腺癌患者会进行芳香化酶抑制剂(AI)治疗,骨质疏松是常见副作用,也会用到双磷酸盐。双磷酸盐是一种温和的药物,慢性病程中长期应用安全性高,但是其对破骨细胞的抑制强度不如地诺单抗。

地诺单抗是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RANKL)拮抗剂,起效快,对于短时期内骨转移高进展的患者有效性高。但是单抗药物的长期安全数据缺乏,可能出现失效,则会导致患者高速进展。因为地诺单抗阻断RANKL,而肿瘤细胞及成骨细胞同时会产生RANK,一旦失效或停药后,RANK大量蓄积,会刺激破骨细胞活性骤增。

这两者无优劣之分,而是需要合理的应用。长期应用双磷酸盐有优势,重病人短期可以应用地诺单抗,两者配合使用更好。

是否所有术后患者都能从双膦酸盐辅助治疗中获益?未来如何优化双膦酸盐的术后应用?

牛晓辉教授

破骨细胞活性增加的原因有2个可能:肿瘤本身或者使用AI。如果患者长期服用AI,必须要使用双膦酸盐。如果是肿瘤造成的,肿瘤在全身治疗下得到很好的控制,那么自然破骨细胞活性也会下降,就无需再应用双膦酸盐。

患者如果存在骨破坏,那就意味着破骨细胞活性增加了,需要使用双磷酸盐。双磷酸盐需应用到破骨活性不增加了,破骨活性不增加的前提是肿瘤得到非常好的控制。

所以,对于患者来说,如果骨症状得到控制,那么病人肯定会从双膦酸盐中获益。但是脱离肿瘤治疗,单用双磷酸盐,恐怕治疗是不够的。

临床工作中,骨转移患者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如何做好抉择?

牛晓辉教授

现在肿瘤的治疗强调MDT,骨科大夫主要负责骨健康这一部分。骨科大夫可以从骨检查来看内科治疗是否有效,骨健康是否存在威胁,以及威胁有多大。

如果内科治疗有效,对骨破坏影响不大的,可以在骨科大夫的监视下进行内科治疗。逐渐骨破坏会得到修复,病人可以避免手术。

如果内科治疗疗效不乐观,骨破坏有加速发展倾向,或者有骨折风险,患者则需考虑手术。

如果患者骨破坏非常严重,即使对内科治疗有效,但仍然避免不了骨折,患者就需要进行外科治疗,再联系内科治疗。

外科修复骨破坏,内科控制肿瘤,这是最理想的配合方式。

2.干货继续,2018北京乳腺癌高峰论坛圆满闭幕

3.2018中国“癌势力”地区划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