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真的能预防癌症吗?

作者:医学界肿瘤频道mp 2017-07-04阅读:5034次

阿司匹林作为预防性用药并非人人皆宜,这些注意事项一定要牢记!

作者丨李万祯

来源丨医学界肿瘤频道

阿司匹林是何药?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它就是大家感冒咳嗽、头痛身热经常用到的,除此之外,还可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预防老年痴呆、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等。

它被称为“世纪之药”,是药圈里的“全能王”,也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石”。而近年来它又被认为是上帝赐给人类最好的防癌保健品,甚至有国外专家提出“一天一个苹果,一粒阿司匹林”的说法。

阿司匹林可以预防癌症及改善预后,真的吗?

近年来很多研究纷纷表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预防癌症及改善预后,真是“旧爱新欢”,喜上加喜。

下面一起盘点几大权威证据:

1. 早在 1995 年《新英格兰》杂志上报道了一个关于阿司匹林与女性中癌症风险的研究。

从 1984~1992 年,在 551,651 人次的随访中,每周持续服用两次或更多次阿司匹林片的妇女与无服阿司匹林组对比,在持续使用阿司匹林 20 年后可以显著降低结直肠癌风险(RR:0.56,95%CI:0.36-0.90, P= 0.008);而对于短时间使用(5-10 年),效果不明显。

2. 在 2012 年《柳叶刀》杂志刊登了一个关于每日服用阿司匹林对癌症转移风险的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17,285 例试验参与者中,平均随诊 6.5 年,有 987 例患有新的实体癌。每日服用阿司匹林(每天≥75mg)降低了癌症远处转移的风险(所有癌症HR :0.64;腺癌HR:0.54;其他实体癌HR:0.82)。

阿司匹林在初次诊断时降低了腺癌转移风险(HR:0.69),并且开始随访后无转移患者的转移风险(HR:0.45),特别是结直肠癌患者(HR:0.26),在诊断后或在诊断后仍然进行试验治疗的患者(HR:0.31)。

该团队也做了另一个研究表明每日服用阿司匹林可明显降低癌症死亡率(OR:0.79)——服用阿司匹林 20 年可明显降低胃肠道癌症死亡率(HR:0.65)。

3. 在 2016 年《JAMA》肿瘤杂志上刊登了一个关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对总体癌症风险的研究。选取两项美国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护士健康研究和卫生专业人员后续研究,共有 88,084 名女性,47,881 名男性,随访长达 32 年,其中有 20,414 例女性和 7,571 例男性患癌症。

与非正规使用相比,常规阿司匹林使用轻微降低整体癌症风险(RR:0.97),而明显降低胃肠道癌的发生率(RR:0.85),特别是结肠直肠癌(RR:0.81)。与较低风险相关的常规使用的最短持续时间为6年。

在50岁以上的人中,与未接受内镜筛查比,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可以预防每10万人年中33例结肠直肠癌发生(PAR,17.0%);与曾接受内镜筛查组比,亦可预防每10万人年18例结直肠癌发生(PAR,8.5 %)。

但常规的阿司匹林使用与乳腺癌,晚期前列腺癌或肺癌的风险无关。

4. 在2017年《Breast Cancer Research》刊登了一个关于常规和低剂量阿司匹林,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和乳腺癌的预期风险的研究, 结果显示:服用NSAID组可降低乳腺癌风险(HRR:0.84),而激素受体阳性/ HER2阴性亚型的妇女中,HRR更明显(HRR = 0.80)。

使用三种或更多种“其他”NSAID片剂与乳腺癌风险较低有关(HRR = 0.79)。表明了每周服用三片或更多片低剂量阿司匹林降低乳腺癌的风险。

还有不少研究证实了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不同程度降低前列腺癌、胰腺癌、皮肤癌、肺癌等的发生风险。当然也有部分研究表明阿司匹林预防癌症的效果很微或者无意义,至于阿司匹林如何降低癌症的机制尚未明确。

因此,近年来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首次推荐50岁至69岁的成年人每天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从而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结直肠癌,可谓一举两得。把阿司匹林用于预防癌症推向高潮。

预防性用药并非人人皆宜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虽然阿司匹林是神奇的药,但是还是有很多副作用。无论是用于一线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还是尝试性用于癌症,阿司匹林的副作用、禁忌证及注意事项都要知道,以免发生“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悲剧。

副作用摸底(参考药品说明书):

1. 较常见的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胃肠道反应。

2. 较少见或罕见的有:

① 胃肠道出血或溃疡,表现为血性或柏油样便,胃部剧痛或呕吐血性或咖啡样物,多见于大剂量服药患者,年龄与危险成正相关;

② 支气管痉挛性过敏反应,表现为呼吸困难或哮喘;

③ 皮肤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等;

④血尿、水杨酸反应和肝脏损害。

这些人要慎用:

1. 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史者;

2. 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如严重肝损害、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低凝血酶原血症等;

3. 哮喘、鼻息肉综合征、对阿司匹林和其他解热镇痛药过敏者禁用;

4. 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5. 50 岁以下(除了心脑血管高危因素的患者)及 70 岁以上的人群不宜用,出血的风险会随年龄而增大。

注意事项:

1. 预防性用药建议小剂量天(75~150mg);

2. 早上服用,餐后30分钟,忌空腹服药;

3. 尽量选择肠溶片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4. 幽门螺旋菌阳性者首先因该根除幽门螺旋菌,同时服用胃粘膜保护剂。避免同时服用增加胃酸的药物;

5. 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三餐规律,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少熬夜;

6. 养成观察大便的习惯,如发现大便颜色发黑,或近期出现烧心等症状,尽快去医院就诊。

如何看待流言蜚语中的防癌食品、药品?

随着肿瘤相关知识的普及,大家经常听到啥啥会致癌的,啥啥可以防癌的,包括官方的和民间偏方;也会听到有些东西吃得好是防癌,吃不好又是致癌。让大众觉得一头雾水。相信随机问100个人都100种不全相同的防癌致癌的说法。究竟这些信息可信度有多少?

肿瘤形成因素复杂,确实有确切的致癌食品药品,但远没有流传中那么多,再加上,致癌因素也需要时间长期积累,才可能致癌。至于防癌食品药品,一时又红薯、大蒜防癌,一时又西兰花、胡萝卜防癌;一时说灵芝防癌,一时又说二甲双胍防癌,现在又说阿司匹林防癌.....

很多也只是某些食物可能存在某些防癌成份,即便有些在动物实验研究中也被证实有一定的防癌作用,但对人体是否也一样具有防癌作用,还缺乏确切的科学依据。

有些也仅是通过流行病学从统计学角度分析,某些食品药品有利于减少癌症发病率和改善治疗的预后,至于作用机制大多是不明确,利弊分析未完善的,盲目应用是不靠谱的。

科学猜想最终会在争议中和时间考验下真相大白的。阿司匹林是已造福人类上百年的“老药”,合理规范的使用,要趋利避害,至于普及到癌症防治,未免过早,现仍需进一步验证研究,也许有一天脱颖而出,成为防治癌症的“新药”,大家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Giovannucci E; Egan KM; Hunter DJ; Stampfer MJ; Colditz GA; Willett WC; Speizer FE.Aspirin and the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women[J].N Engl J Med , 1996 , 334 (2) :121-122

2.Peter M Rothwell, F Gerald R Fowkes, Jill F F Belch, Hisao Ogawa, Charles P Warlow, Tom W Meade.Eff ect of daily aspirin on long-term risk of death due to cancer: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from randomised trials[J].Lancet ,2011; 377: 31-41

3.PM Rothwell,M Wilson,JF Price,JF Belch,TW Meade .Effect of daily aspirin on risk of cancer metastasis: a study of incident cancers during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J].Lancet , 2012 , 379 (9826) :1591-601.

4.Y Cao,R Nishihara,K Wu,M Wang ,S Ogino .Population-wide Impact of Long-term Use of Aspirin and the Risk for Cancer.JAMA Oncology , 2016 , 2 (6) :762.

5.Christina A. Clarke ,Alison J. Canchola,Lisa M. Moy,SusanL.Neuhausen,Nadia T. Chung ,.Regular and low-dose aspirin, other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medications and prospective risk of HER2-defined breast cancer: the California Teachers Study.Breast Cancer Research[J].2017,19 (1) :52.

6.王玉娟.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J].医学信息 , 2016 , 29 (19) :220-221.

7.王厚山 , 王艳云.阿司匹林应用的注意事项[J].中外医疗 , 2009 , 28 (16) :87-87.

(本文为医学界肿瘤频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作者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