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加急性肝衰竭和肝癌研究有新进展

作者:北京地坛医院 2017-07-04阅读:5483次

研究新进展

前两天召开了第二十六届亚太肝病学会(APASL)年会,在这个全球3大顶级肝脏病学学术会议上,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王宪波教授率领的团队在慢加急性肝衰竭和肝癌等方面的多项研究成果被大会收录,其中包括一个大会口头报告和4个壁报展示,而壁报展示中有2篇为Top 10% Paper。下面为您介绍下这些研究新进展。

1

首次发现RAB27B是诊断和评价肝癌预后的血清标志物

RAB27B是存在于质膜和细胞器膜中的一种调节型的小分子GTP结合蛋白,促进和调节运输小泡的停泊和融合,在细胞内外及细胞器之间的物质交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既往研究已表明,肝癌组织中RAB27B表达异常与其进展相关,但其机制及作用通路尚未阐明。

为进一步研究其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并探索其可能的诊断及预后价值,王宪波教授团队通过前瞻性临床研究发现,在肝癌患者中,血清中RAB27B的表达显著升高,血清高表达患者预后差,低表达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细胞实验也对其作用机制及作用通路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发现,在肝癌细胞中,RAB27B可以通过促进细胞周期中G1期到 S期的转换,促进细胞周期进展,进而促进肝细胞增殖。

目前,在临床的检测中RAB27B不是常规检测项目,通过这项研究为临床上更加简便及快捷的诊断及判断患者预后提供了理论基石。

摘要标题:Serum expression ofRAB27B and its mechanisms in affecting HCC cell proliferation. 摘要编号:OP185

在上面的研究中,王宪波教授团队首次发现RAB27B是诊断和评价肝癌预后的血清标志物。如何降低它的表达水平就是下面要给您介绍的研究内容了。

2

扶正解毒消积方能够抑制RAB27B的表达水平

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多年来在治疗肝癌方面不断探索和总结,基于“毒、淤、虚”的理念,创立了“扶正、解毒、消积”的治疗原则,建立了以扶正解毒消积方为基础方的中西医结合方案。前期临床研究证实该方案能够显著降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死率,延长生存时间,提高实体瘤缓解率。但是对于该方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王宪波研究团队通过腹腔注射DENA诱导SD大鼠肝癌模型,并通过体外实验证实,扶正解毒消积方可通过抑制RAB27B的表达水平,抑制MMP-2的表达及活性,抑制肿瘤的进展及转移,延长荷瘤大鼠生存期。对扶正解毒消积方抑制肝癌进展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摘要标题:FuzhengjieduxiaojiDecoction modulating MMP-2 activities by downregulation of RAB27B inmalignantprogress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摘要编号:PP0509

接下来的3、4两项研究都很有针对性,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患者预后怎样?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如何?通过不同的评分系统模型,临床医生就会有个判断,并指导临床治疗、用药。

3

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患者预后怎样?评分系统告诉您

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是指肝硬化基础上出现严重的一个或多个并发症(肝性脑病、大量腹水、消化道出血、细菌感染)急性进展,在肝硬化终末期患者较常见。尽管肝硬化发展至终末期阶段合并相同的并发症,但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临床表现及预后因素等可能也不尽相同。因此,构建慢乙肝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尤其对于我国及亚太地区的慢乙肝肝硬化人群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宪波教授团队与上海仁济医院李海教授团队合作,通过对1129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患者研究发现老年人,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III-IV期,TBIL>171μmol/L 和低钠血症是影响慢乙肝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患者死亡预后的5 个独立因素。其中,发生III-IV期肝性脑病的死亡风险最高。并以上述指标为基础建立的简便的预后风险评分系统,能够方便、有效的预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患者的短期预后,有利于早期识别患者病情、积极进行干预以改善愈后。

摘要标题:A simple prognostic score model of mortality risk for acute decompensationof chronic hepatitis B cirrhosis, 摘要编号:PP0059

4

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有了东方模型

最近,欧洲CANONIC研究团队提出一个新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模型——CLIF-CACLFs,该模型较MELD,MELD-Na和CTP等传统模型,具有更好的准确性,得到了西方肝病领域的广泛认可。但是,CLIF-CACLFs模型仅仅在欧洲人群进行验证,这部分人群主要以酒精性肝病或丙肝为主,缺乏HBV病毒感染的病例,而在东部环太平洋地区,HBV病毒感染是ACLF的主要病因。由于东西方在ACLF的诊断标准和病因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建立适用于东方人群的ACLF预后模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王宪波教授团队通过大样本的回顾性研究,建立了符合东方诊断标准、个体化可视化的预后模型,同时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克伟教授、上海仁济医院李海教授团队等13家单位合作,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研究建立的模型能够对符合东方标准的HBVACLF患者进行个体化的预后评价,其预测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均明显优于CLIF-CACLFs。

摘要标题:Nomogram prediction of individual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on-chronichepatitis B liver failure, 摘要编号:PP0107

5

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抗病毒治疗有新策略

目前,亚太肝脏研究学会以及美国肝病研究会均推荐应尽早选用核苷类似物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是临床上应用时间最久、使用广泛的核苷类似物,鉴于耐药率及病毒突破发生率低的特点,尽管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的抗病毒作用相似,一些专家仍优先推荐使用恩替卡韦治疗慢乙肝急性恶化。

王宪波教授团队研究发现,MELD评分≥24.5的患者是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死亡的主要人群。拉米夫定能够显著降低MELD评分≥24.5的HBV-ACLF患者的8周死亡率(51.3%vs. 65.6%,P=0.039)。对于MELD 评分<24.5患者,两组死亡率无明显统计差异。因此,对于MELD评分≥24.5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应该尽早地首选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8 周以上,待患者病情平稳后,考虑到长期的抗病毒治疗避免耐药带来的风险,更换低耐药核苷类似物。但是选择更换何种核苷类似物、以及更换药物的最佳时机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明确。

摘要标题:Lamivudine Improve Short-Term Outcome in Hepatitis B Virus-related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Patients with High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Disease Score ,摘要编号:PP0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