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有不幸。当家人遭逢癌症时,是刻意隐瞒还是坦然告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肿瘤外科主任赵健教授,是一位每天都在与癌症斗争的肿瘤专家,经历过无数个癌症家庭的悲喜离合。他认为,家属的任何选择,没有对错之分,但有合情不合情之别。
受访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赵健教授
为什么家属都不喜欢告知癌症“坏消息”?
有调查显示,在西方国家近80%的癌症病人和家属都能充分了解病情,而在中国,却有近80%的家属选择对癌症病人隐瞒实情。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
最主要原因是癌症不仅是身体疾病,也是心理问题。在“癌症=绝症”观念下,很多病人在得知癌症消息后,“天无绝人之路”、“车到山前必有路”……这些备受信奉的人生格言通通变得苍白无力,他们背负的是“绝望”、“无助”……所以家属们担心病人难以承受这种巨大的心理压力,失去对生活的希望,怕病人被“吓死”。
其二,至今仍有人认为癌症是传染病,家属担心病人因此而被歧视,影响正常社交活动。
家属该不该告诉病人“坏消息”?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虽然有医学研究认为,癌症消息实情告知增加了病人的恐惧,但不会让病人放弃生命的希望,且对治疗有积极意义,不过,考虑中国社会、家庭实际情况,家属还需因人而异,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选择告知或隐瞒。
通常是否要告知实情,要综合考虑病人的年龄、身份、知识结构、经济收入、既往的身体健康状态、性格等各方面的因素,判断病人抗压能力。
根据我的经验,大部分病人通过充分沟通,可以接受患癌消息,也能积极配合治疗。不过,一些心态特别差的病人,往往接受不了突然的打击,最终心理防线崩溃。一般而言,生活条件优越、年轻、女性、家庭和睦、平时身体健康的人,常难以接受癌症“坏消息”,应该尽量隐瞒或者有策略的告知。曾经我们医院系统一个30多岁研究生,体检时发现肺部阴影,通知他进一步CT检查,就开始着急了。CT结果出来后,当他看见我出现在CT室时,想站起来打招呼,但一瞬间又迅速瘫倒了。因为他认识我,看到我来就预感到癌症了,最终仅仅3个月就去世了。像这类人心里接受能力差的病人,最好不要直接告诉他“坏消息”。再比如一些家庭事业顺风顺水的官员、企业家,如果得知患癌,往往觉得“我这么努力,这么成功,怎么会得癌症”,觉得上天对他不公,而背上思想负担。
而一些年长的,有信仰支柱的,或者平时病病殃殃,特别是既往得过肿瘤的人反而更能接受“坏消息”。曾经有一位安徽的病人,70多岁的国家二级教授,当得知肺癌时,他很坦然地对我说:“你直接告诉我怎么做,就可以了。”就在不久前还有一个病人,既往得过心脏病,也得过肿瘤,我在交代病情时,病人自己都说:“我是从鬼门关爬回来的,没关系,你实话实说吧,我都能接受。”
当然,案例终归是案例,不可一概而论。该不该告诉病人癌症坏消息,套用一句兵法:法无定法,式无定式。一切因人而异,看病人抗压能力决定。
如果要告知,家属该怎么说?
其实很多时候,家属想瞒也不一定瞒住,因此需要有策略的告知病人。虽然没有具体的模式,但总体原则是让病人知道消息,却又能看到治疗希望。
(图片来源:Pixabay)
可以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向病人透露消息,避免一次性全盘告知。每次透露的消息由弱到强,使病人慢慢接受,并给予适当的鼓励。比如可以先告诉病人,医生根据片子判断肺部长了一些东西,但不能告知肿瘤是恶性还是良性。如果病人反应良好,再进一步说是什么,治疗的希望有多少。以肺癌为例,早期的肺部病变(医学名词:磨玻璃样病变(GGO)),可以跟病人说:“GGO不一定就是癌,也可能是肺部炎症,医生也还没确定”、“GGO的治疗效果非常好,到目前为止还没发现这种病人治疗后再复发的”;早期肺癌(肺癌Ⅰ期)可以说:“治愈率很高,能达到60%~70%,通过医生的努力能达到70%~80%”;如果是晚期的肺癌,尽量不说,或者将治疗希望往高了说;即便是已经多处转移,没有治疗希望的极晚期肺癌,也不能说一点没有希望。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如“医生还在努力寻找治疗的方法”。
总而言之,给予治疗的希望,才能激发病人生存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