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有“痰、瘀、虚、毒”等病理因素存在,这个概念已为中医学者所共识,并不断在临证治疗实践中加以应用。
1.痰
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它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中医对某些顽症痼疾,均认为与痰之作祟有关,称为“老痰癖结”之症。如《丹溪心法》云:“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明医指掌·瘿瘤》指出:“若人之元气循环周流,脉络得清顺流通,焉有瘿瘤之患也,必因气滞痰凝,隧道中有所留止也。”故历代医家论述阴疽、痰核、瘰疬、失荣、瘿瘤等症,均把“痰”作为重要致病因素。现今所论坚硬的癌肿和转移的淋巴结,认为也是“痰瘀凝结”的结果,它与癌肿的发生和形成有一定的关系。然而古谓瘿瘤、痰核、瘰疬、阴疽等绝大多数属于良性病变,而癌之“痰凝”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痰,可能有它内在的特殊性。
2.瘀
癥瘕积聚的形成与气血凝滞有关,古有论之。如见积块坚硬如石,牢不可动,痛处不移者,均为瘀血。《医林改错》说:“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前人认为:“凡使血气沉滞,留结而为病者,治须渐磨消削,使血气流通,则病可愈也。”瘀血与气滞有关,经云:“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凡忧思抑郁,精神压力过大,郁结不解,均可导致气血流通不畅,瘀血积滞不散,渐而成为癥积形成的病理基础。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肿瘤患者普遍存在血液高凝状态,而且绝大多数患者在肿瘤早期即有广泛血栓形成,癌栓又是肿瘤复发转移的潜在关键因素。因此,肿瘤的治疗,不能离开化瘀散结这一基本原则,而古谓化瘀消癥又与一般活血化瘀的药物,在选择上有所不同,这是由于癌症之“瘀”,与一般性质的瘀血,形相似而质不同,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它是由肿瘤生物学特征所决定的。
3.衰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正气虚衰密切相关,六十岁以后肿瘤发病陡然上升,故癌症又可列为慢性老年性疾病范畴。肿瘤之虚,谓之脏腑功能衰退,气血不足而又运行不循常道,以致邪气作祟。扶正一法始终在肿瘤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手术、化疗后需要补助正气,调养气血,恢复脏腑功能;晚期病人更要侧重扶正,以期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时间。肿瘤之虚,又与一般单纯虚证不同,是正虚邪实之证。正气不足,免疫功能下降,既是肿瘤发生的根本内因,又在肿瘤不能治愈后进一步耗损正气。邪正之间有一个逐渐消长的过程,呈现恶性影响。如何有效扶助正气,提高人体免疫监控能力,是中医肿瘤治疗学上一项重要课题。
4.毒
谈到肿瘤,中医所论均离不开一个“毒”字,而考历代癥瘕、积聚的文献记载,又难以发现有关“毒”的病因论述。笔者认为,现代中医所说肿瘤之毒,大概在疾病分类上,把恶性肿瘤能夺人生命者,视为有“毒”的因素存在。如果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一样,没有其“毒”,则疾病预后不会有如此险恶。毒者,有阴毒、阳毒、疫毒、热毒、火毒等,均有相应形证方药,据之可寻,唯癌之毒,古未有论。今谓“癌毒”者颇多,可以看作是对肿瘤病因的一种探索理论。现在看来,肿瘤之毒较之古人所说的上述诸毒,不但难治难愈,而且“毒根深藏”,流窜不定,常药难以奏效。对这种特殊的、尚未被人类彻底认识的致病因素,唯有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探知其本质,方可对肿瘤之毒有一个科学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