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科小医生的内镜之路

作者:医学界消化频道 2017-09-19阅读:2942次

消化科小医生的内镜之路

记下过往,是为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作者丨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 吴晌犊

来源丨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

不知不觉在消化科工作也7年了,回头想想,因为实习的时候消化科的带教老师特别幽默风趣,我对消化科有种莫名的好感,后来参加工作了就想从事消化科的工作,还记得在消化科轮转时有一次跟着主任值班,闲下来的时候,跟主任说了下我的意愿,主任笑着点了点头,跟我说:“消化科虽然又脏又累,但学会了做内镜以后你会发现内镜下的世界还是非常有乐趣的”,主任简单的几句话再次坚定了我的信念。

我如愿以偿的留在消化科工作,体会到了脏和累,但也体会到了相比其他科室医生不一样的乐趣,消化科是内科,但不光是吃药、输液,还有内镜检查和治疗,随着内镜下手术的快速发展和成熟,有些专家甚至觉得消化科应该改名叫“黏膜外科”。作为消化科一个普通小医生,在上级医师的言传身教下,我认识了胃肠镜、活检钳、五爪钳、透明帽、圈套器、注射针……,进入了深不可测又充满惊喜的内镜世界。

还记得学胃镜只用了一周的时间,但肠镜学了很久,现在仍然有做不上去的患者,而且我越来越认识到光会做胃肠镜仅仅是开始,胃肠镜下的诊治才是我一直要学的。回顾自己的内镜之路,每个“第一次”都是那么清晰,虽然都是“谨小慎微”,也很笨拙,但当通过内镜发现患者的问题,帮助患者解除了病痛,每个“第一次”又是那么的踏实和有成就感!

第一次发现“早癌”

患者女,79岁,因“反复上腹部不适2月余”来查胃镜,胃窦有点炎症,但退镜的时候于食管(距门齿约26 cm处)发现一小片黏膜表面粗糙、充血,边界不清楚,不像一般炎症,也不像食管胃黏膜异位,由于没有放大和染色,不敢确定,但经过仔细观察,越看越“不舒服”,我还是试着像书上教的一样取了活检,一钳子下去,鲜血涌出,病灶也不明显了,给予去甲肾+生理盐水冲洗后无明显出血。

消化科小医生的内镜之路

当时还是有些忐忑的,但当病理结果出来,提示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原位癌),属于发现比较早,可以考虑在内镜下微创手术,患者及家属都感到很庆幸。

消化科小医生的内镜之路

体会:再次领悟到主任的提醒,活检时第一钳很重要。发现一例早癌,拯救一个家庭!

第一次内镜下止血

患者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扩容补液后血压、脉搏还算平稳,急诊胃镜进镜后发现整个胃腔全是积血,到哪找出血部位啊,我深吸一口气冷静了一下,给予负送水及抽吸胃内积血后,发现在胃角有一处不规则深凹陷,中央喷射状出血呈一条血柱,立即给于去甲肾+生理盐水喷注出血部位,出血暂时止住了,但考虑胃癌可能,当时告知外科医生及患者家属,其家属商量后要求急诊手术,后来病理证实的确是胃癌。

消化科小医生的内镜之路

体会:遇到急性出血的患者内镜诊治一定要胆大心细。

第一次内镜下取异物

一次在病房值班,来了一位老年患者,说自己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好多年了,平时能喝点稀的,中午可能吃菜没注意堵上了,非常难受,我立即联系胃镜室,准备好圈套器、五爪钳备用,进镜后发现食管吻合口严重狭窄,一黄豆样异物完全堵住了吻合口,给予五爪钳钳住,取出来一看,就是一粒黄豆,过程很顺利,老人家当时就说舒服多了,虽然后来取过多次鱼骨头,但这第一次取黄豆的经历还是印象深刻。

消化科小医生的内镜之路

体会:一粒小小的黄豆,对常人来说可能没什么,但对某些患者来说,可能会带来痛苦。

第一次切胃息肉

患者是个又高又壮的小伙子,对我比较信任,找我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手术,记得当时主任站在我身后,我底气很足,胃镜检查发现息肉在胃底,直径约0.6 cm,除了要倒镜做有点别扭,粘膜下注射隆起、圈套器电凝电切都很顺利,取下标本送病理化验也是良性的。

消化科小医生的内镜之路

体会:圈套器套住息肉后一定要提起来电凝电切,避免伤到过多黏膜。

第一次切大肠息肉

患者于外院查肠镜提示“结肠息肉”,来我院拟行内镜下手术切除,由于顺利切过几例胃息肉,我信心大增,觉得肠息肉也不在话下,谁知戴透明帽做肠镜就给了我个下马威,感觉比普通肠镜难做多了,而且肠道不像胃,“山路十八弯”,患者当天肠道准备的也不是太好,找息肉找了半天,我都有点泄气了,主任在旁边鼓励我要有耐心,后来终于在横结肠发现了息肉,小心翼翼的给予粘膜下注射隆起后圈套器电凝电切,切下标本送病理,术后患者顺利出院,我也舒了一口气。

消化科小医生的内镜之路

体会:找肠道息肉一定要有耐心,而且肠道蠕动较快,术前可以考虑用些解痉药;肠壁比胃壁薄得多,电凝电切的频率要调低些。

现在跟在主任及上级医师后面行内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每次都有收获,有时也看一些消化科“大咖”的操作视频,发现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

记下过往,是为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内镜之路,任重道远、未完待续……

消化科小医生的内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