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是“爱恨情仇”还是“浓情蜜意”?

作者:永珍观察 2017-10-23阅读:1891次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流行率在全球呈升高趋势,正在成为最常见的慢性肝病。NAFLD 患者全因死亡率、肝病相关死亡率、肝细胞癌发生率均升高,肥胖和胰岛素抵抗(IR)是NAFLD的两大独立危险因素。

肠道菌群被认为是机体的一个重要的“特殊器官”,它参与机体的代谢并与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与NAFLD的发展密切相关。

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俗称脂肪肝,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NAFLD患病率逐年上升,我国普通成人中已达15%~20%,西方发达国家更是高达30%以上,NAFLD已成为临床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

肠道菌群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是“爱恨情仇”还是“浓情蜜意”?

肠道菌群:人体的肠道菌群主要由厚壁杆菌菌群和拟杆菌菌群组成,这两种菌群在肠道中所占比例影响宿主摄取能量物质的能力。与正常体重人群相比,肥胖患者肠道中的厚壁杆菌菌群数量更多,而拟杆菌菌群数量较少,且随着体重的减轻,其厚壁杆菌菌群数与拟杆菌菌群数比值亦降低,更接近正常体重人群,提示肠道菌群与肥胖之间具有一定关联。

肠道菌群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是“爱恨情仇”还是“浓情蜜意”?

1、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往往发生在超重的人群中,同时伴有高血糖、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组分。NAFLD 在西方国家是最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病理表型广泛,从脂肪变性 (SS)、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到终末期肝病或肝硬化。

出生时的肠道微生物形成可能会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展。一项研究 191 名 NAFLD 儿童的研究,发现母乳喂养可降低进展为 NASH 或肝纤维化的风险。此外,人类基因组缺乏一些酶去代谢碳水化合物,所以肠道微生物在代谢复合碳水化合物中起着关键作用。

肠道菌群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是“爱恨情仇”还是“浓情蜜意”?

2、临床实践表明,NAFLD不仅是一类独立的肝脏疾病,而且还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紊乱及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可引起肠源性内毒素吸收入肝增加,通过激活Toll样受体、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样受体等途径,诱发慢性炎症,促进胰岛素抵抗、NAFLD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与发展。

肠道菌群紊乱还会影响肠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改变机体的能量代谢,造成体内脂肪过度积累,促进肥胖、NAFLD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与发展。

3、“二次打击”学说提示,肝细胞脂肪沉积作为“初次打击”对肝细胞产生一系列后果,这些后果作为“二次打击”促进NAFLD的发展。肠道菌群失衡通过固有免疫机制或增加内生性乙醇的生成,也可对受损的肝细胞进行“二次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