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高血压高发国,同时又是一个卒中高发国。世界卫生组织的权威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卒中死亡率最高的地区是中国、蒙古和俄罗斯,其次是非洲。
众所周知,高血压是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对高血压的有效防控,可从根本上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但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科室医患之间的长期、密切合作和科学管理。
鉴于此,中国医师协会总会发出了“引领慢病管理,高血压先行”的口号,其目的在于提高高血压管理水平,普及高血压管理“三达标”(或称3G)的理念,它的主要内容是平缓达标、晨起达标、长期达标。
平缓达标:不是越快越好多数患者总是希望能把升高的血压早点降下来,而且越快越好。殊不知,这是一种错误的、有害的观念,过急过快的降压易引发心率加快及心脑血管供血不足而产生意外,特别是对老年人更应谨慎。
我国现行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应在数周至数月内将血压降到目标水平;2007年的欧洲指南明确规定,合并少于2个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应在改善其生活方式数周至数月后血压未获得控制时,再开始降压治疗。
可见,和缓与平稳降压早已成为举世公认的高血压治疗模式,不论患者或医师均应严格遵守。
晨起达标:自测血压更重要经常在诊室就医的患者,时间多半在上午或下午,所测血压仅仅是反映了就诊时的数据。然而,人体血压24小时均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早晨、下午各有一个峰值,以晨峰为高,高血压患者晨峰尤为明显。
当交感神经呈现病理亢奋时,血压晨峰进一步急剧升高,卒中及心血管病一触即发。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控制血压晨峰就是保护生命。
应如何选用降压药物呢?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明确建议:应优先应用长效制剂,尽可能每天用药一次;应选用具24小时降压作用的长效制剂,以控制夜间血压和清晨血压,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
为此,经治医生特别关心的不是诊室血压,而是清晨血压和第24小时血压(也就是服药前血压),因为这两项指标最能判断疗效,并适合作为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为此,对患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经常去诊室测血压,而是应该养成坚持每天检测清晨血压和服药前血压的习惯,与医生一起,参与自身的血压管理,全面地掌握自身的血压变化情况,保持血压的稳定达标。
长期达标:保证每个24小时然而,高血压的治疗并不是一项短期或阶段性行为,多数患者都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治疗。
在此过程中,患者要与医生互相配合,自觉监测血压,规范治疗,尽可能实现降压达标,并坚持长期平稳有效地控制血压,实现长期达标。
另外,患者要定期复诊,让医生了解你的血压整体状态,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高血压管理应从理论落实到实践,从三达标血压管理做起。
高血压患者应明确一个观念——降压欲速则不达;养成两个习惯——晨起和服药前测量血压;做到三个坚持——坚持服药、坚持测量血压、坚持随诊,从而提高高血压管理和控制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