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科技部等部委先后印发和编制了《关于全面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重要文件。针对我国临床医学研究薄弱环节,国家卫生计生委与科技部等联合建设了32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将其纳入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方案。可见,为推动我国学者高效、合理地开展临床研究,国家不仅建立了稳定的财政支持机制,而且初步构建了科技资源配置的新格局。
在1月20日由《健康报》社联合相关医学科技机构举办的2018年中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多位学者在“临床医学研究与科研竞争力”分论坛上就此展开了讨论。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乔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
生殖医学有所作为
不孕不育和出生缺陷在各个国家都是重大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1994年,联合国在开罗召开的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上,人们提出了生殖健康的理念,提出要满足各种人群需求的生殖健康服务,如今这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服务纲领。在中国,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到其他方方面面的文件,都把生殖健康作为发展目标之一。因此,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仅有的几个和医学直接相关的项目中,生殖健康及出生缺陷防控能够单独列出,并不令人意外。
在中国,不孕不育和出生缺陷是影响生殖健康的两个重要方面。
在应对不孕不育方面,我们做出了一些成绩。30年前,我们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迎来了中国大陆第一例试管婴儿。30年间,在这家医院约有10万名试管婴儿出生,为这些家庭带去了幸福。但是在全国范围内、世界范围内,这个技术的发展水平还不平衡,很多患者还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帮助。
出生缺陷对我们的挑战也很严峻。中国整体的平均出生缺陷率是发达国家的2倍。高龄孕妇出现不良的妊娠结局,不仅可能发生妊娠合并症,还可能出现出生缺陷。我国的高龄产妇尽管在2015年只有10%,相比美国的15%不算太高,但随着二孩政策的推出,很可能会使高龄产孕井喷式增加。
为应对出生缺陷,世界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支持科研创新,目的是让新技术应用到临床,更好地阻断出生缺陷的发生。其中,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制定了专项法律法规。
那么,我们国家围绕生殖健康的科研创新该如何推进呢?首先,在专项任务的部署上,我们设计了三个总体目标。一是完成大规模、高质量的临床队列研究。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在各个临床领域这都是要积极推进的。二是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揭示影响生殖的疾病病因研究。第三是希望重点推介临床转化,实现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突破。基于以上三个总体目标,我们试图建立疾病防治的全链条研发体系,最终达到提高人口素质和生命质量的总目标。
从2016年开始规划布置具体项目至今,已经发表了170多篇文章,其中109篇被SCI收录,这之中有不少研究非常精彩。同时,也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2018年,依据这些研究得到的初步结果,再将已有的经验进行凝练,我们将建立临床示范基地,推动成果在基层推广应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建立了一些管理制度。如每个项目的启动都有总体专家组参加,目的是让基础研究专家、临床专家以及相关技术人员都能涉足同一领域,进行交叉、碰撞,更好地实现创新和突破。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 顾东风
生活方式对慢病影响不容忽视
《柳叶刀》杂志2017年刚刚发布的前十位疾病负担中,脑血管病和缺血性心脏病依然是全球主要的疾病负担。全球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达到44.6%,中国这一比例为46%。因此,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主要的健康矛盾之一。
从危险因素看,一共17个因素造成了我们国家心脑血管疾病的高负担,其中主要因素是高血压、高LDL-C和高血糖。而不良生活方式主要涉及吸烟、高盐饮食和体力活动不足。
具体而言,目前我们高血压的患病人数接近2.7亿,但控制率只有14%左右,85%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还没有达标,这对我们医务人员来说是一个繁重的工作。我国老龄化趋势明显,所以高脂血症的防控也提上了议程。过去十多年的调查显示,中国人糖尿病的患病率急剧上升,现在达到了1/10左右。
与生活方式相关的危险因素也不少。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成人每天盐摄入不超过4g。我国目前平均盐摄入量在9~10g的水平。我们都知道,体力活动越多,心血管发病率越低。而我国城镇化趋势加剧后,人们体力活动急剧下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足不出户,更加重了这一情况。此外,吸烟也是重要的问题,我国烟草的消耗量等于俄罗斯、美国、印度尼西亚、日本四个国家的总和。我们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45岁以上的吸烟者中,70万人发生心血管病和肿瘤而死亡。所以控制吸烟,减少烟草消耗和使用,应该是“健康中国”一个重要的任务和内容。
生活方式对心血管病整体风险的影响,共有以下指标可重点参考,它们是:不吸烟或戒烟超过12个月,体重指数小于25,每个星期超过150分钟的中等体力活动或者超过75分钟的重体力活动,健康食品如水果、豆制品等摄入量达标,以及少摄入红肉、常饮茶。同时,高血压都控制在120/80毫米汞柱下,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空腹血糖正常。我们的研究显示,62.1%的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归因于研究对象未达到上述七个理想指标。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全球慢性病控制目标,到2025年让慢性病导致的死亡要减少25%,人们的体力活动增加10%左右,盐的摄入量减少30%,烟草消耗减少30%,高血压的管理要加强。不难看出,这和我们防范心脑血管疾病的几大指标不谋而合。
我们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包括了糖尿病、高血压的管理,这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基本公共卫生行动,全世界没有一项公共卫生的项目每年投入如此大数额的经费。今后若能够进一步加强监督,使用好这些医疗经费,进行考核,实质性地改善基层高血压、糖尿病的慢病管理,我们国家五年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控制一定会得到非常好的改观。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陆林
精神疾病领域有待更多探索
人类可以了解外空间,了解一个细胞,了解一个粒子,但是对我们自己却了解得非常有限。而人类对自我的探索中,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我们的大脑,这也是我们人类未来研究的最后一道屏障。如果能把大脑搞清楚,把我们的精神搞清楚了,很多问题可能都会迎刃而解。
精神疾病对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影响,往往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大得多。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精神疾病在所有社会疾病负担中排第三位,而抑郁症是精神疾病当中社会负担最重的一种疾病。
在我国,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尽管不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那么高,但情况仍不容乐观。在就诊方面,我国目前只有20%左右的患者能得到正确治疗。而在发达国家,80%的抑郁症患者会得到正确的治疗。
而实际上,80%以上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并不属于严重精神障碍,只要积极治疗,一般都可以恢复。其治疗也并不复杂,主要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等。针对病情比较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也可以通过入院治疗、社区随访管理、社区康复、家庭康复等方式,使患者回归社会。
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在5年~10年前就纷纷开始推动脑计划,我们国家也将启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其中将重点研究的几个疾病包括孤独症、抑郁症、老年痴呆、帕金森病等。
在精神疾病领域,我国学者已经获得了很多研究进展。比如,通过基因组研究,发现孤独症、多动症、双向障碍、精神障碍、成瘾、强迫症等,都与遗传基因相关。这些研究发现可以在未来为我们的脑计划打下坚实基础。
美国设立了国家精神卫生战略研究计划,这是一个长达20年的长期计划,它对于我们开展研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美国精神卫生战略研究第一个目标是要阐述复杂行为的分子、细胞、神经机制。比如,每个人有各种各样的认知和记忆功能,其中的分子细胞神经机制是什么?
第二个目标要确定精神疾病的遗传和非遗传因素,要确定精神疾病基因图谱,确定大脑神经的沟回连接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将来会不会得精神疾病。
另一个战略目标是记录精神疾病的发展轨迹。比如,有些孤独症要到五六岁以后才能发现,而青少年的抑郁症可能要到十几岁以后才能表现出来,老年痴呆则要到五六十岁以后才发现。所以,若能记录精神疾病的发展轨迹,就有可能早期预测疾病风险和发病时间,从而提早预防。
总之,精神医学体系还有很多方面是未知的,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
文/健康报首席记者 郑颖璠
图/健康报首席记者 王燕松
(编辑制作: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