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已成为影响我国乃至全球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高血压是患病率较高的慢性病之一,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约2.6亿,虽然近年来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高血压定义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上肢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考虑为高血压。当出现有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心悸、气促、胸闷、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提示可能血压高,应尽快就诊。
高血压危害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通常无症状,很多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血压高,故高血压被称为“无声杀手”。持续的高血压在不知不觉中损害心、脑、肾、全身血管等靶器官,最终可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衰竭、外周血管病、眼底病等并发症。高血压并发症有“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
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
1、高盐膳食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健康成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宜超过6 g,高血压患者不超过3 g,但过量食盐摄入会导致不良生理反应,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升高血压。研究证明,钠盐摄入量与血压升高成正比,严格控制钠盐摄入可有效降低血压。同时,高盐膳食也是脑卒中、心脏病和肾脏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2、肥胖
肥胖者血液中过多的游离脂肪酸引起胰岛素抵抗、血三酰甘油水平升高和炎性因子增加等,造成机体损害。肥胖者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危险,分别是正常体质量者的3.0倍和2.5倍。身体越胖,心输出量就越大,血压就随之越高。
3、过量饮酒
高血压的患病率随饮酒量增加而增加。高血压患者中5%~10%是由过量饮酒引起的。大量饮酒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及血压波动性增大。有大量证据表明,过量饮酒是心脑血管病、肾衰竭、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认知功能受损和老年痴呆等的危险因素。
4、精神长期过度紧张
由于社会高速发展、工作节奏增快、竞争压力加剧、人际关系紧张,使社会群体普遍压力加大。长期过度的抑郁、焦虑等心理压力会明显增加心血管风险。有心血管病史者,心理压力增加会使病情复发或恶化。
5、吸烟
烟草中含2000多种有害物质,会引起交感兴奋、氧化应激,损害血管内膜,致血管收缩、血管壁增厚、动脉硬化,不仅使血压升高,还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猝死和外周血管病发生的风险,被动吸烟同样有害。
6、体力活动不足
我国城市居民(尤其是中青年)普遍缺乏体力活动,严重影响心血管健康。体力活动不足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适量运动可缓解交感神经紧张,增加扩血管物质,改善内皮舒张功能,促进糖脂代谢,降低高血压,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
7、年龄和遗传因素
年龄和遗传因素,是高血压发病不可逆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的治疗
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服用降压药是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方法,二者缺一不可。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基础,合理用药是血压达标的关键。两者必须结合,才能有效控制高血压。
1、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预防和缓解心理压力、控制体重等。
2、降压药的用药原则:
(1)小剂量开始:
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用降压药。小剂量开始有助于观察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如效果欠佳,可逐步增加剂量。达到血压目标水平后尽可能用相对小而有效的维持量以减少不良反应。
(2)优先应用长效制剂:
尽量1天1次服用具有24小时平稳降压作用的长效制剂,有效控制全天血压及晨峰血压,更有效地预防猝死、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中、短效制剂,需服药2~3次/天。
(3)联合用药:
只有30%~40%的高血压患者服用一种降压药就能降压达标,约有70%的患者需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降压药才能降压达标。降压药物小剂量联合,具有降压机制互补,降压疗效叠加,互相抵消或减轻不良反应的优点。
(4)个体化:
患者的体质各有差异,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不同,一类药物对部分患者有效,对另一部分患者也许并不适宜。因此,不能机械地照搬他人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血压升高的类型与幅度、有无并发症或并存的疾病等)量身定制适宜的降压方案。
3. 血压控制的目标:
一般高血压<140/90 mmHg即降压达标,老年高血压<150/90 mmHg,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低。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或高龄老年患者更应根据个人的耐受性谨慎地逐步降压,舒张压一般不宜低于60-70mmHg。
4. 血压达标时间:
一般患者用药后4-12周内达标,高龄、冠状动脉或双颈动脉严重狭窄及耐受性差的患者达标时间应适当延长。
5. 常用降压药:
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单片复方制剂,均可用于高血压初始和维持治疗。这五大类常用的降压药各有特色。看哪种药既能够有效降压,又能兼顾到患者靶器官的治疗和保护,就是最适合的药物。
6. 错误观念
(1)凭感觉用药,根据症状估计血压的高低;
(2)血压降得越快越好、越低越好;
(3)降压治疗后,血压正常了就停药;
(4)单纯依靠药物,忽视生活方式改善;
(5)不愿意服药过早,降压药会产生抗药性;
(6)相信有“灵丹妙药”能根治高血压;
(7)迷信保健品、保健仪器的降压作用。
这些错误观念干扰了高血压的规范治疗,必须澄清这些错误观念,科学规范地防治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