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芳心语
让2018的春风吹化所有的禁锢,别再等待机会,要学会创造机会。比我们差的人没有放弃,比我们好的人正在努力,我们没有理由说不。
短暂而又热闹的春节过去了,经过几天的休整,各行各业都走上正轨,开启了忙碌的新征程。可能是春节期间“积压”了不少患者,本周刚上班就见人潮涌动,有半数是来买药的,还有一些是新增患者。其中一位来自外地的六十多岁的阿姨病情相对严重,接诊过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应该说她的情况还是有一定代表性的,遂在新年第一期分享给大家以共勉。
这位阿姨来自外省,春节前来到北京女儿家。她在半年前因为脑梗住院,后来调养的不错。阿姨长期患有高血压,近半年来积极吃药控制的也还可以。此次来北京过年坐了很远的长途车,后因为琐事操劳导致血压升高,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头晕的症状。女儿担心母亲因为高血压身体不适而影响节日氛围,就多买了一些降压药在家里备着,并叮嘱母亲要严格控压。可能也是治病心切,阿姨擅自增加了药量,同时还换掉了一种降压药,选择了新开具的更贵一些的降压药。最初的时候阿姨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反应,临近开班这几天血压骤降,但反而出现头晕加重且伴短暂的半边身体不能正常活动,于是女儿赶紧带母亲来到了医院。
经过仔细检查和询问,可以确定阿姨的头晕症状是脑梗的反应,此时血压升高更多是机体的自我保护作用。患者擅自增加降压药的用量,会打破保护机制,致使进一步脑供血不足而出现缺血性脑梗。
随后,阿姨的女儿问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血压不是越低越好么?脑梗患者服用降压药需注意什么?管控血压平时有哪些注意细节?
●血压讲究适度 而非越低越好
有史以来,关于高血压的标准就一直在变。从最初的标准不一,到后期的≥160/95mmHg,再到新世纪的≥140/90mmHg,而现在其标准又调整为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特别是去年美国心脏协会将高血压的标准修订为≥130/80mmHg,让世人不难看出高血压的标准一降再降,充分说明人们对高血压危害的认识是在逐渐增强的。但是这是否意味着“血压越低越好”呢?
显然不是。临床上有很多老年高血压患者,他们潜意识里认为血压降得越低越好,血压降得越快的药就是越好的药。实际上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诚然,积极降压能够为我们的心血管健康带来很大的益处,相关研究也已证实收缩压下降2 mmHg能够使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下降7%~10%。但过度降压也会增大心脑血管病风险,研究也证实舒张压低<60mmHg时,非致死性心梗的发生率将上升5%~10%。正所谓物极必反,即使是降压也应有“度”。
我一直强调降压要循序渐进,因为作为慢性病来说高血压是经年累月积重难返后才得的,所以降压治疗也要慢慢来,降得过快的话患者很难适应。相关研究发现,长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由高水平迅速降至低水平(120/70mmHg以下)时,靶器官(心脏、脑、肾脏等)会因为适应不及而出现缺血性改变,甚至引发心梗、脑梗等更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本文中的这位患者即是如此。
怎样才能平稳降压呢?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想几天之内血压恢复正常是不科学的,至少也要几周,而老年人或血压长期高者初始降压者甚至要更长。这方面欧洲和日本都表现出了极高的耐心,前者建议1-3个月,后者建议2-3个月。
老年人的血管弹性和顺应性都变弱,因而容易走向两个极端:高压更高,低压更低。这个给血压控制增加了难度,因此更要求患者自己要留意自己的血压变化,无特殊情况下不要随意更改用药剂量和品种,必要时应该到医院看医生。
●脑梗患者的血压如何控制?
普通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值是120/80mmHg,只要遵医嘱按时吃药、注重生活方式的改善,一般来说血压控制的都还不错。
对于发生了脑梗的高血压患者而言,因为个体情况差异比较大,所以没有具体统一的目标值。如果是在脑梗急性期,患者需要溶栓治疗,那么血压应该确保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脑梗患者发病后出现了血压升高,在第一个24小时内一般只有当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10mmHg时,才考虑进行降压治疗(即使要降压,幅度也不宜超过15%),否则不予进行降压治疗,24小时之后应视患者病情缓急情况,再逐渐恢复到原来的降压药用量。
文中的这位阿姨虽然之前得过脑梗,但是病情不重、后期神经症状也比较稳定,那么降压药该怎么吃还怎么吃(但是她降得过低适得其反)。这是因为长期积极的降压治疗可以保护靶器官,也是控制脑梗再次发生的有效措施。对待此类患者,在参考高龄、基础血压、平时用药和可耐受性的综合情况下,降压目标可确定为≤140/90 mmHg,理想的情况应降到≤130/80 mmHg。
脑梗患者在降压药选择上,多主张运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普利类)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沙坦类)。降压过程尽量缓慢、持久和平稳。降压时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耐受性,并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治疗方案。
●合理的血压控制要从细节着手
中国有2.7亿高血压患者,脑梗患者中70%存在高血压,如何有效控制血压成为重中之重。值得一提的是,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动脉硬化的症状,血管变硬,顺应性变差。正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老年人的高血压容易因为管控不当而过高或过低,而且过低的血压带来的危害甚至要大于过高血压带来的危害。
高血压患者约半数以上的人没有症状,即使有但症状,其特异性不强,很容易被忽视。如前文所述,大家要从意识上强化降压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清楚管控血压是场“持久战”,欲速则不达。为了避免过高或过低的血压,大家要养成定期测量血压的好习惯,像脑梗患者不妨在家每天早晚各测一次,这样可以精确掌握自己的血压变化情况。
需要强调的是“清晨高血压”,也就是早晨6点到10点这之间,往往是高血压的高峰时段,此时服降压药效果相对更好。药物选择上,最好使用长效且日服一次即可的药物,旨在减少血压波动,偶尔漏服也能减轻其负面影响。什么样的降压药属于长效的呢?比较直观的做法是阅读说明书,查看药物的半衰期(药物从体内消除一半所用的时间),半衰期越长药物作用时间越长,也就越长效。
关于食疗,一直是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这位阿姨也不例外,在得知自己因用药不当致使血压偏低之后,也不忘咨询如何通过饮食来控制高血压。我向她推荐了两道“私房菜”:凉拌芹菜和凉拌海带。芹菜能够扩张血管、减轻症状,特别是芹菜根可以洗干净后煮汤。海带除了降血压,还能显著降低胆固醇。而且凉拌的做法也最大限度保留了蔬菜中的维生素等其他营养成分。
今年春节因为同期举行平昌冬奥会的缘故多了很多看点,花样滑冰、滑雪、冰壶、冰球等或优雅或激情的项目让爱好体育的人目不暇接,这场冰雪奇缘再一次向世人呈现出了无与伦比的竞技之美,也让我们对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充满期待。
赛场如同战场,虽然不流血,却总要分出胜负,因而就会有喜悦和泪水。笑,不一定是赢得了比赛,而是获得了表现的机会和超越了自我;哭,不一定是输掉了比赛,更是对自己和团队努力奋斗的感谢与勉励。
雪花飞舞、冰雪晶莹的竞技场缺少温度,运动员在最残酷的舞台上过招、绽放。奥林匹克精神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强”,这其实也是一种人生哲学。
一件事情, 坚持了一周,那是兴趣!坚持了一个月,那是开始!坚持了一年,那才是实力。节后出差福州市,仍然坚持自己的健康畅跑。因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018,加油!
烟花易冷,请把握住属于自己的那抹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