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属于双胍类口服降糖药,是一种广泛使用的2 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药物,其特点是不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而是抑制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对正常人血糖无降低作用。二甲双胍可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血脂谱及适度减轻体重,但对胰岛素分泌并无刺激作用,被公认为胰岛素增敏剂之一,是当今国内外各糖尿病用药指南的首选降糖药物,临床应用广泛。(关于二甲双胍的具体益处请点击文末链接)
国内外糖尿病治疗指南中明确指出2 型糖尿病应从初始时就选择二甲双胍。在联合用药时,只要患者能够耐受,其治疗方案中都应该包括二甲双胍。另外,二甲双胍能增强纤溶系统活性,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和减轻体重,是超重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但是近年来,随着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有关二甲双胍致不良反应报道日渐增多,那么对于应用如此广泛的降糖药物,了解他的不良反应对于指导患者临床应用至关重要。那么,二甲双胍有哪些不良反应呢?
常见不良反应为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包括腹泻、恶心、呕吐、胃胀、乏力、消化不良、腹部不适。
其他少见者为大便异常、低血糖、肌痛、头昏、头晕、指甲异常、皮疹、出汗增加、味觉异常、胸部不适、寒战、流感症状、潮热、心悸、体重减轻等。
二甲双胍可减少维生素B12吸收,但极少引起贫血。本品在治疗剂量范围内,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罕见。
国内通过对37 例二甲双胍片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发现药品说明书中未标明的不良反应有:
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皮肤瘙痒、皮肤溃烂、皮温增高、脱发、水泡;
胃肠道系统:厌食、反酸、胃窦部溃疡、胃、十二指肠球部炎症;
肝胆系统:药物性肝损害、转氨酶异常升高;
泌尿系统:尿频、尿失禁、急性肾损害、肾功能衰竭;
全身性损害:水肿、过敏性休克、站立不稳、全身不适;
神经系统:昏迷、意识不清、四肢痉挛、眼球上翻、牙关紧闭、抽搐、肌颤、神经精神异常、恍惚、烦躁焦虑、思维障碍;
心血管系统:心慌、频发室性早搏;
听力系统:耳鸣;
骨骼关节系统:颈部僵硬。
监管部门和制药企业应对这些反应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在说明书中进行补充和完善,以指导临床医生和患者安全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二甲双胍是降糖药物中一类比较安全的药物,并且降糖作用显著,还有降低体重的作用,是一种物美价廉的药物,临床使用非常普遍。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应该警惕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重视其所致不良反应类型及特点,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的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停药并对症处理,确保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
被传为“神药”的二甲双胍究竟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