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运动治疗是指除了围绕生存、生活、工作的基本活动之外而特意设计的运动而言,它是糖尿病患者综合治疗措施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组成部分。
为什么要运动?
1. 改善二型糖尿病患者能量消耗和储存的失衡,与饮食治疗配合维持理想的体重。
2. 提高代谢水平,全面纠正糖尿病的多种代谢异常。
3. 改善心肺功能,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从而提高生活质量。运动治疗主要适用于空腹血糖在16.7mmol/L以下的轻中度二型糖尿病病人,特别是超重或肥胖者以及病情稳定的一型糖尿病患者。
运动能给身体带来什么?
1. 减轻体重,这主要适合于体重过重者,尤其是腹部肥胖者,因为减少腹部脂肪量后,可直接减少二型糖尿病患者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情严重性。常与饮食控制联合应用,可收到更好的效果。
2.减轻或消除胰岛素抵抗现象。二型糖尿病患者单次运动后,胰岛素的敏感性可明显增加,并维持达16小时之久。肌糖原消耗也有利于葡萄糖的摄取。
3.有利于血糖的控制。运动能增加对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取和氧化及脂蛋白脂酶活性,改善脂代谢,降低胆固醇。长期规律运动,可使高密度脂蛋白升高,而减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4. 体力活动增加血小板数量和血小板活性,可激活凝血机制,但更重要的是体力活动可促进凝血酶生成和纤溶酶活性,减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5.妊娠妇女,坚持必要的体力活动可防止妊娠糖尿病的发生。对糖尿病合并妊娠来说,适宜的活动可减轻糖尿病病情。
6. 康复治疗(其中包括体力活动)有利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稳定和恢复。
7. 经常的体力活动可提高心肺功能以及骨骼肌力量和耐受性。
8. 儿童和青壮年糖尿病人要多鼓励从事体力活动和运动,可减少胰岛素用量,促进生长发育。
9.运动可增加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的降糖作用。
10. 应用胰岛素治疗者,餐后适当活动可促进胰岛素的吸收。
11.坚持体育锻炼可增强机体对外界应激的耐受性。
12.运动还能改善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增强体质,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运动是否会存在危险?
运动也有潜在性危险。由于运动有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的危险性;运动可能使有增殖型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发生玻璃体积血;运动还使有神经病变的患者有发生下肢(特别是足部)外伤的危险性;高强度的运动可在运动中和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升高血糖,并有可能造成持续性高血糖,在T1DM患者或运动前血糖已明显增高的患者,高强度的运动还可诱发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运动中可有血压升高、尿蛋白增加、神经病变进展、退行性关节病加重以及发生低血糖等。
因此,有下列情况者不宜运动:
1. 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不稳定型心绞痛、近期发生了心肌梗死。
2. 各种感染的急性期。
3. 严重的糖尿病肾病。
4. 糖尿病足。
5. 严重的眼底病变。
6. 新近发生血栓性疾病。
7. 酮症或酮症酸中毒。
8. 血糖未得到良好的控制(空腹血糖在16.7mmol/L以上)。对于一型糖尿病人病人,特别是伴有肾病、眼底病变以及合并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者,不适于进行有风险的运动治疗。
有氧运动好,还是无氧运动好?
有氧运动是需耗氧的运动,多为大肌肉群的运动。
可起到增加葡萄糖利用,动员脂肪和改善心肺功能的作用。常见的运动方式有:步行、慢跑、游泳、爬楼梯、骑自行车、打球、跳舞、打太极拳等。
无氧运动是主要靠肌肉爆发力完成的,不消耗氧或耗氧很少的运动。
可增加特定肌群的力量和容积,但携氧不足,乳酸生成增加,可出现气促和肌肉酸痛。常见的运动方式有:举重、百米赛跑、跳高和跳远等。此种运动对糖尿病的代谢异常无明显益处。
运动的时机应以进餐1小时后为好,但可灵活掌握。
空腹运动易发生低血糖,餐后立即运动影响消化吸收,且此时所需热量尚未被吸收。运动时间可自10分钟开始,逐步延长至30~40分钟,其中可穿插必要的间歇时间,但达到靶心率的累计时间一般以20~30分钟为宜。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共同决定运动量,两者可协调配合。运动频率也因人而异,有运动习惯者鼓励每天坚持运动,每天的安排以一日三餐后较好,也可集中在晚餐后一次进行。每周锻炼3~4次为最适宜。若运动间歇超过3~4天,则效果及累积作用将减弱。
运动量是运动治疗的核心内容,包括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频率
原则上对体重正常的人运动所消耗的热量应与其摄入的热量保持平衡,但对肥胖和超重的人则要求其运动消耗热量大于摄入热量,才可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强度决定效果,只有当运动强度达到肌肉50%最大摄氧量时才能改善代谢和心血管功能。强度过低只起安慰作用,但可改善主观感觉;强度过大,无氧代谢比重增加,治疗作用降低,且可引起心血管负荷过度或运动系统损伤,应予避免。运动强度常用运动致肌肉受到刺激的摄氧量相当于最大运动能力(最大氧摄取量,VO2max)的百分率表示。因检查比较困难,所以常用不同年龄组的脉率表示这种强度(相对强度),将极限的强度定为100%。
计算法:
VO2max%脉率=安静时脉率+(运动中最大脉率-安静时脉率)×强度。运动中最大脉率=210-年龄,如57岁的病人,安静时脉率为75次/分,其60%中等强度运动时脉率=75+(210-57-72)×60%=122次/分。
简易法:
能获得较好运动效果,又确保安全的心率,称为靶心率,即运动中最高心率的70%~80%作为靶心率。一般人,运动中最高心率(次/分)=220-年龄(岁),故运动时理想的心率(次/分)应为170-年龄(岁)。
运动项目
要有利于全身肌肉运动,不受条件、时间、地点限制,符合自己爱好,可操作性强,便于长期坚持,能达到治疗目的(比如散步、体操、舞蹈、乒乓球、自行车、上下楼梯、球类运动、游泳等)。
运动项目可互相组合、交换,尽量不参与决定胜负的竞技性运动。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内分泌学(上、下册)》 廖二元 莫朝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