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甜
[概念]
口甜亦称"口甘",最早见于《素问.奇病论》云:"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但"脾瘅"是病名,而"口甜"只不过是"脾瘅"的症状之一,不能认为口甘即是"脾瘅"。
[鉴别]
常见证候
脾胃热蒸口甜:口中发甜,口干欲饮,多食易饥,或唇舌生疮,大便干,溲黄,舌红苔黄而燥,脉数有力。
脾胃气阴两虚口甜:口甜,不思饮食,口干欲饮不多,神疲乏力,脘腹作胀,大便不调,舌干稍红,苔少,脉细弱。
鉴别分析
脾胃热蒸口甜:常因过食辛辣肥甘之品,滋生内热,所谓"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发为口甘;或因感受天之湿热,蕴结脾胃,与榖气相搏,上蒸而口甘。临床兼有口渴引饮,多食易饥,或唇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苔燥,脉数有力等症状。治拟清热泻火为法。轻者用泻黄散,兼有腑实者,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
脾胃气阴两虚口甜:多因年老或久病,伤及脾胃,导致气阴两虚,虚热内生,脾津受灼,而为口甘。临床见口干而欲饮不多,且气短乏力,不思饮食,脘腹作胀,大便或溏或干。治疗当益气健脾和胃养阴,张石顽用补中益气去升、柴加兰香煨葛根治之。亦可用七味白朮散加山药、石斛、莲子等。
口甜为脾热症状,前证为实热,后证为虚热。前证以口干喜饮,便结溲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主症;后证以纳少、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症。治疗时,前者可用苦寒直折,后者则用补气滋阴缓调。
[文献别录]
《世医得效方》:"脾冷前口甜"。
《张氏医通》:"口甘,‥…‥若脉弦滑兼嘈杂属痰火,滚痰丸,此指实火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