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糖尿病性肝脏损害

作者:健康分享汇 2017-07-24阅读:3067次

糖尿病除可引起肾脏、心脏、视网膜、神经等组织器官损害外,亦可导致各种类型的肝脏损伤。糖尿病患者出现肝脏损伤时,许多药物非常不利于糖尿病的良好控制,需慎用或禁用,所以,我们应充分认识糖尿病导致的肝损伤,并积极加以防治。

哪些是常见的糖尿病相关性肝损伤?

1.糖尿病发生的非特异性肝酶学异常。

因为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可累及机体各脏器缺血缺氧,肝脏也不例外,缺血可引起肝细胞内二氧化碳蓄积、酸中毒、氧供减少、氧消耗增加,使肝脏转氨酶活性增加,胆红素代谢紊乱,重者可引起肝细胞坏死,尤其是当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更易发生肝脏损害。

2.糖尿病与脂肪肝的关系更为密切。

糖尿病患者有21%~78%伴有脂肪肝。在引起脂肪肝的所有病因中,糖尿病占第三位,仅次于肥胖与饮酒。常见临床表现有乏力、肝肿大,肝区不适和触痛,25%左右有脾肿大,但腹水罕见。肝功能酶学指标可正常或轻度异常,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和球蛋白一般正常,除非发生明显的脂肪性肝炎和失代偿期肝硬化。

3.糖尿病患者易患病毒性肝炎。

患病率约为正常人的2~4倍。其原因可能是:

①糖尿病患者常需注射胰岛素和监测血糖,这大大增加了感染病毒的机会;

②糖尿病患者对病毒的易感性增强;有研究显示,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可促进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糖尿病患者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约为正常人的4倍,所以有人认为糖尿病是低发地区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4.其他: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继发于胆管感染的肝脏损害等。

糖尿病合并肝损害时的临床特点

结合临床观察及文献报道可以发现:

(1)有关肝损伤的临床症状轻微、不典型,最常见症状为糖尿病及肝损害共同存在的症状,消瘦、乏力,有部分患者由多食易饥,并发肝损害后转为厌食,少数患者有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症状;

(2)体征少,一般无蜘蛛痣、肝掌、脾肿大、肝病容等,发生肝硬化时才有这些体征,而且肝质地较硬,可有或无触痛;控制良好的糖尿病患者9%肝肿大,未控制者60%肝肿大,在酮症时为100%;

(3)肝损害表现为胆红素、肝酶升高及白蛋白下降,但大多数均为轻度异常,仅少数明显异常;

(4)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肝功能较快恢复正常。

基础治疗:

①改变生活方式,如调节饮食、适当运动、禁酒、戒烟;在糖尿病饮食控制范围内积极进食优质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②控制原发基础疾病和伴随疾病;避免接触肝毒性物质,纠正肠道菌群紊乱;

③积极控制血糖对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尤为重要。由于多数药物需要经过肝脏代谢,如果患者转氨酶超过正常上限的2倍或肝功能处于失代偿状态,应谨慎或避免使用对肝功能有影响的口服降糖药物,如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等,此时需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经保肝治疗使肝功能恢复后,再考虑使用这些口服降糖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