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年男性痛风高发,和这些社会因素有关!

作者:风欲止 2018-02-10阅读:768次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急剧上升,已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危害人们健康。痛风的危害除了表现在全身多个关节的剧烈疼痛之外,还可能导致关节畸形或骨折,诱发或加重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严重者甚至发展为痛风性肾病。

因此,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防治受到了各个国家的广泛重视。接下来,我们将陆续对近年来痛风的流行病学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简要科普。今天要介绍的是痛风的年龄、性别、民族和种族因素。

痛风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发病具有明显的年龄依赖性。痛风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男性人群中,40~49岁年龄段痛风的患病率最高,总体呈U形分布,而女性人群中,痛风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该调查中,男性痛风患病率并不如女性那样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40~49岁的男性所处的社会角色决定了其饮酒量较大和饮酒频率较高,从而使该年龄段痛风高发。

痛风的流行直接与年龄相关,因此,发达国家中痛风的患病率升高与人口寿命的延长有关,此外,年龄相关的疾病(如代谢综合征和高血压)及年龄相关疾病的治疗(如利尿剂的使用)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痛风患病率的增加,还与高尿酸血症持续的时间有关,具有较长高尿酸血症病史的年长患者,更容易出现痛风的症状或体征。

痛风影响了西方国家大约1%的成年男性,大部分发病年龄在45岁以上。在临床上,痛风是性别相关性疾病,男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女性一般在绝经后出现。在年龄低于65岁的患者,男性的痛风患病率是女性的4倍,然而,痛风在年龄更大的人群中性别的分布就相对比较平衡。在年龄大于65岁的患者中,性别差异带来的高尿酸或痛风的患病率比例缩小,男女比例为3:1,女性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平均年龄分别比男性晚7.5周岁和8.5周岁。

男性和女性在痛风发病年龄上具有显著的不同,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性激素的影响。雌性激素可以调节嘌呤生物生成和尿酸代谢,从而降低尿酸水平;而雄性激素具有促进尿酸重吸收,抑制肾尿酸排泄的作用。相比男性,女性痛风患者具有更高的肾功能不全和高血压风险。痛风多见于第一跖趾关节受累,但痛风的多关节损害倾向于女性多发。酒精增加痛风的风险,但在女性痛风的发展中起的作用较小。研究还发现,女性痛风患者中痛风的复发率较低。另外,社会因素方面,男性有更多的社会应酬和压力,更易饮酒及摄食高嘌呤的食物,而这些正是痛风发病的诱因。

痛风的患病率存在明显的民族和种族方面的差异。研究表明,新西兰的毛利人和中国台湾的原住民的痛风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民族。新西兰毛利人的痛风患病率为10.3%,远高于普通欧洲居民的2.3%;中国台湾高山族痛风患病率为9.1%,而普通台湾人群患病率仅为0.3%。这可能与家族遗传性密切相关。北京的一项老年居民健康调查结果显示,痛风在回族人群中的患病率(5.8%)明显高于汉族人群(2.6%),这可能是不同种族之间遗传背景及饮食结构不同所致。饮食上,回族人群更偏好食用牛羊肉等高嘌呤食物。

种族差异方面,美国的痛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男性黑种人痛风年发病率为15.5人/万人,女性黑种人为12.0人/万人,男性白种人为9.4人/万人,女性白种人为5.0人/万人,黑种人的痛风发病率无论男女均要高于白种人。以上数据证实,痛风的患病率存在民族和种族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遗传、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