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娇弱的身体尚未适应这个多变的世界,四季的交替却来势汹汹,现在正是秋冬时节,天气寒凉,也是疾病多发时节,尤其是鼻炎和呼吸感感染哦,让宝宝苦不堪言,为避免宝宝生病,想要宝宝尽快好起来,妈妈要认清楚症状,还要对症下药,千万不能盲目。
鼻炎
宝宝鼻炎一般都是外感引起的,宝宝鼻炎一般分为一下三类。
1、感冒以后留下的一些流鼻涕、鼻塞等问题,在中医叫伤风鼻塞,西医叫急性鼻炎,它不是鼻炎,它是感冒没有好彻底,遗留下来的一些症状。
2、慢性鼻炎,伤风感冒遗留的症状,没有当回事,长年累月拖延,或者假性鼻炎经过错误治疗,反复用药后,就会形成西医说的慢性鼻炎,中医说叫鼻窒。
3、过敏性鼻炎,遇到异味或花粉,就会打喷嚏、流鼻涕,就是对花粉、蛋白、冷空调过敏。这是一种过敏反应,也不是真正的鼻炎,在中医里叫鼻鼽,其实属于脾肺两虚,身体抵抗力下降,对于外界的邪气和过敏物没有足够的抗力。
过敏性鼻炎和感冒又开始多发,由于二者症状比较相似,很多爸爸妈妈们因为混淆它们以致延误宝宝病情。
四个小妙招,轻松判断宝宝是过敏性鼻炎和感冒还是感冒,以便及时治疗,让宝宝少受病痛之苦:
1、是否发热
过敏性鼻炎的症状集中在鼻部,如鼻痒、鼻塞、打喷嚏、流鼻涕;而普通感冒除了上述症状,还会表现出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流行性感冒的发热、肌肉酸痛、四肢无力等全身症状则更为明显。因此,如果发热明显,基本不会是过敏性鼻炎。
2、周围人是否也生病
流行性感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所以多数为群发,如家庭、学校、工作环境等;过敏性鼻炎不传染,但可以遗传,所以如果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有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皮肤过敏、药物过敏等过敏史,发作的可能性更大。
3、打喷嚏次数
感冒的打喷嚏、流鼻涕等鼻部症状往往是持续性的,会连续几天,随着对感冒病情的控制,症状逐步减轻,最后缓解。而过敏性鼻炎发作则呈阵发性,一天中可能仅发作一次或数次,以清晨或受异味等刺激后更为明显,发作过后如常人。
4、患病时间长短
感冒病程较短,通常1~2周就能痊愈。而过敏性鼻炎则病程较长,常年反复发作,如果你通过上述差异仍然不能区别时,就应该及时去变态反应科就诊,让医生通过检查来帮你确诊。
呼吸道感染
一般每个孩子每年都有4-6次的急性呼吸道感染,这些都是病毒性感染,没有太大的关系,可能经过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就能够恢复了,也可以用中药治疗。
宝宝呼吸道感染一般以病毒感染为主,它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自动停止。目前还没有最有效的抗病毒的药,所以轻微的病毒感染建议以观察为主,发病期间期间多饮水,且注意休息,保持合理的清淡的膳食营养,观察大概一周左右就会自然缓解。
但有的孩子呼吸道感染也可能是细菌感染,很容易造成肺炎,我们知道婴幼儿的肺炎是比较危险的,孩子得了肺炎以后首先的症状就是咳嗽,有的孩子呼吸快,有的还可能有呼吸困难,胸壁下面有凹陷,如果有这些症状,应该马上去医院,需要用抗生素治疗。
如果宝宝出现高烧不退,而且精神状态较差,伴有咳嗽、浓痰等症状,父母应该及时送去医院,查一下血常规和一些炎性指标,看是否在呼吸道感染的同时合并了细菌感染。如果明确有细菌感染,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使用抗生素类的药品。
误区
家长在应对宝宝呼吸道感染时很容易走进以下四个误区:
误区1:宝宝一感冒就用抗生素
这样导致了抗生素的滥用,应了解抗生素的危害,许多抗生素用久了就会产生耐药性,容易导致宝宝在下一期用药时,可能就没有效果了!目前,几乎没有一种抗生素不存在耐药现象。所以为了宝宝的健康,能否使用抗生素,一定要经过医生检查过后再决定,单纯的病毒感染更要要慎用抗生素。
误区2:有咳嗽就要吃止咳药
咳嗽其实是人体自我保护机制,对人体是有益的。辨别有痰咳还是无痰咳嗽,有痰咳嗽需要增加水份摄取,以及考虑是否使用化痰药物。干咳是否引起生活上不适,如不能入睡、吃了便咳或呕吐,才需考虑用适当止咳药物。止咳药物药物有麻醉性与非麻醉性两类,必须向医师仔细咨询后,才能放心使用。
误区3:吃化痰药需吃到没痰为止
当感染数日后,体内免疫系统会由各种免疫细胞负责清除痰液的工作。有痰时以多摄取液体、将痰软化为首要之务。化痰药,只在痰黏稠度高且多时,才需在急性期的前几天内使用,并非一直用到无痰为止。宝宝体内本应该就有一位“清道夫”在执行勤务,只要将环境因素(包括水份摄取、温湿度等)做适当调整便可以,身体会自然痊愈的。
误区4:只有服用免疫增强剂,才能避免反复生病
先天性免疫一出生就有,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的粘膜屏障,机械阻挡病原菌进入机体。后天性免疫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建立起来的,是通过生病、预防接种和机体的益生菌帮助建立的。6月~3岁属于生理性免疫低下,只要不是反复肺炎、腹泻、中耳炎,经常感冒也可能是正常的。
经常感冒的孩子应当注意适当的补充益生菌,益生菌的摄入可减少肺炎的发病几率,缩短感冒病程等。
家长们看见宝宝生病之后,千万不能慌乱,要沉着应对,仔细观察宝宝变现,冷静判断病情,才能快速有效的让宝宝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