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旦感冒发烧,大人的心就忐忑不安,生怕会出现什么大毛病。干着急也没用,父母要做的是学会如何应对处理。
其实,发烧只是一种症状,通过物理降温或者吃退烧药,也只是对症处理,只有消除引起宝宝发烧的病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面对宝宝感冒发烧的时候,妈妈们往往会走进这几个误区。
误区一:赶紧来一片退烧药
儿科医生通常会把 38.5 ℃ 作为是否服用退热药的分界点。如果孩子精神不错的话,39 ℃ 也并非一定要吃退热药。
退热药的目的是减轻孩子不适感,而不是单纯的降温。
目前,儿科应用最广泛的退热药是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百服宁)和布洛芬(美林、托恩)。一般的发热,单一用药即可,不要混用。持续高热,可在医生指导下交替使用两种药物。
要强调一点:儿童禁用尼美舒利,安乃近和阿司匹林也不是儿科常规用药。
正确做法:
家中常备退烧药,并学会正确的使用方法。退热药在服用后半小时左右开始产生效果。如果体温没有下降的趋势,及时就医。
误区二:用酒精降温
有些家长认为选用酒精或冷水擦浴可以起到迅速退热的作用,实际上当宝宝发热时,皮肤的血管扩张,体温与冷水的温差较大,会引起婴幼儿的血管强烈收缩,引起畏寒、浑身发抖等不适症状,甚至加重缺氧情况,容易出现低氧血症。假如使用的酒精浓度过高,如用95%的浓度,既不能起到退热作用,而且有可能造成婴幼儿皮肤脱水,加重病情。
误区三:捂出一身汗
这是大错特错的做法。所谓「捂出一身汗就好了」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宝宝能出汗,说明疾病开始缓解,身体已经可以正常调节体温了。这并不是捂被子的功劳。
在疾病缓解前,盖得多或穿得多,是不利于散热降温的。宝宝发热时,本身就产热大于散热,总这么捂着,体温可能会继续上升。甚至会因温度过高,诱发宝宝抽搐。
正确做法:
环境温度让宝宝觉得舒适就好。热了脱一件衣服,冷了加一层被子,不要刻意捂汗。
误区四:打吊针退烧快
口服药物或者打吊瓶,都是给药的方式而已,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不能单纯地说哪一种一定比另一种更好或更糟。
就普通感冒发烧来说,正确服用退热药通常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此时要求必须打吊瓶,反倒让宝宝多捱了一针。
还有,一定要知道抗生素并不是治疗发热的万能药——它只针对细菌和某些支原体、衣原体等病菌。多数感冒发烧由病毒引起,如果这个时候,挂一瓶所谓的抗生素「消炎吊瓶」,根本就是胡来了。
正确做法:
多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和病情发展。可以让孩子多喝些水,多抱抱安慰安慰
那宝宝发烧了,该如何降温呢?
多喝水,发烧出汗会令身体失去水分,母乳、水、口服电解质溶液都是不错的选择。
2.温湿敷,用毛巾浸于35℃左右的水中,取出后拧去水分,敷于额头,每10~15分钟更换一次。
3.温水澡,更有利于宝宝散热,水温应调节在27~37℃左右。
4.热水泡脚可用温度在40℃左右的温水给泡脚,水要没过脚踝。
5.高烧三天不退,一定要看医生,不建议家长自行在家使用酒精擦拭等刺激性较大的方式给宝宝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