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前两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位医生朋友的医案,与这个患者相似,用的也是文中的主方。苦夏时节,对于南方湿热地带,很有借鉴意义。话说,小编本人身在北方,还没有用过,有用过的老师在评论里分享一下呗~
近日,一朋友5岁的女儿由东北返回安徽后,安徽此时正是暑热难耐,阴雨绵绵,夜用空调方能安睡。不两日,发咽痛,继而发热,无汗,体温渐升至38.5℃,朋友略知医,予以小柴胡与双黄连,阿莫西林颗粒。
第二日发热至39℃,换成正柴胡加双黄连,阿莫西林颗粒,热仍不退,查血象,白细胞略高,予布洛芬,午后加服藿香正气滴丸,入夜热度更高至39.2℃,呕吐方便面和火腿肠,再用布洛芬一粒,热退旋起,服蒲地蓝两支,小儿感冒退热糖浆2支及布洛芬,无效。
即刻孩子高热无汗,烦躁头疼,精神萎靡,咽疼,继而声音嘶哑,痰少而白,偶有咳嗽,呕吐纳差,不欲饮水。
发热已经数日不退,其母疑惑此病是风寒还是风热,无法判断,于是求助于我,我让她发了一个舌象照片给我,舌尖有隐隐的红点,舌苔薄腻微黄,我问了问大便情况,其母述平日大便较干,昨日便稀。
我用微信开了一个方子给她,“香薷3g,银花3g,白扁豆4g,厚朴5g,连翘5g,前胡3g,苏子3g,苏梗3g,炒车前子(包)3g,桔梗4g,生甘草3g,蝉衣3g,僵蚕4g,赤芍4g,姜半夏3g”,嘱咐她先吃两剂。
其家人不放心于是送到医院检查,结果血象白细胞到了21.29*10^9,中性粒细胞尤其高,医院怀疑败血症收住院了,刚刚住进医院熬好药物后也到了晚上,还没有开始输液,先服了一半的汤药,十分钟后体温降到37.8℃,护士惊奇以为服用了退热药,实际仅仅服用了中药,我让她三小时以后把另一半吃完,第二日吃完第二剂,第二日朋友反馈服药后体温渐渐退至正常,也有了些胃口,不想再服药,让医院治疗,我亦未勉强。
她仍然不停追问这病到底是风寒,还是风热?我回了两个字“暑温”。
对于临床感冒,现在大家普遍有了二分法“风寒与风热”的认识,这也算是辨证识症方面的进步,但是世间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致病特点各有不同,此为时病,还有疫邪导致的疫病,种类繁多,如果仅仅用二分法来辨证那就远远不够了。
本例小儿由东北干燥之地至安徽湿热之地,暑邪内中,家用空调降温,毛孔开泄之时表气被闭,正是温病条辨讲的暑温致病,治伤寒宜用汗解,风温则忌汗法,只能辛凉开泄,而暑病则适宜用汗法,但是用治疗伤寒的药物则无效,因为暑多夹湿,加之暑热内盛,以解表散寒之法必不能解,初期治疗无效正因如此,而以化湿的藿香正气类只能化其湿,解不了暑热,以治疗风热辛凉宣散则开不了表闭,只有《条辨》新加香薷饮可用,加上宣肺之品以利透表,合用升降散之升“蝉衣、僵蚕”,以解毒利咽以解咽喉之闭,全方用量少,取其轻,轻可去实,此例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