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关节炎在急性发作期以抗炎止痛为主,传统有效的抗炎止痛药包括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这三种药物不需要到医院,在药店就能很方便买到。但和其他止痛药一样,这些药物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在选择时需要慎重。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科普常用痛风止痛药的止痛机制、不良反应、使用方法以及选择技巧。
秋水仙碱是从秋水仙球茎中提出的一种生物碱,其用于治疗痛风最早出现于公元一世纪的西方医学著作,是第一个用于痛风治疗的药物。秋水仙碱用于痛风急性期的治疗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目前仍然是治疗急性痛风发作的一线用药。但由于其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非常接近,约80%以上服用该药治疗痛风的患者出现腹痛、腹泄等消化道中毒症状,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使用。
秋水仙碱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止趋化因子的释放,使细胞的游动、趋化、黏附及吞噬活动降低,因此秋水仙碱的不良反应还包括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精子细胞减少(备孕的痛风患者最好不要使用)、脱发等。另外,秋水仙碱在肝脏代谢,通过胆道和肾脏排泄,因此肝肾功能不全的痛风患者存在使用禁忌。
近年来,有多个研究的结果显示,小剂量的秋水仙碱治疗痛风同样有效,且不良反应明显减少。美国和欧洲均对每日秋水仙碱的最大用量进行了限制并写入了痛风防治指南。美国痛风指南推荐的小剂量秋水仙碱用药方案为:建议在痛风发作24小时内使用,使用越早,效果越好。秋水仙碱首剂1.0mg,1小时后再用0.5mg,12小时后0.5mg每日2次,连续用药至痛风症状完全缓解。
非甾体类抗炎药是一类不含有甾体结构的消炎止痛药,自阿司匹林于1898年首次合成后,迄今已有100多种上千个品牌上市。这类药物具有抗炎、抗风湿、止痛等作用,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包括痛风在内的多种关节炎、多种发热以及疼痛症状的缓解,是全球使用最多的药物种类之一。痛风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包括双氯芬酸钠、扶他林、布洛芬、依托考昔、塞来昔布等等。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抑制前列环素腺素的生成,发挥抗炎止痛的功效。但是,前列环素腺素除了会产生疼痛之外,也能起到保护胃黏膜、肾、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非甾体抗炎药的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溃疡、肾损伤、心血管疾病等。
非甾体抗炎药根据其对环氧化酶的选择性抑制程度不同,可以分为选择性和非选择性两类,这两类药物用于痛风治疗时效果无明显差异。一般情况下,存在胃肠道危险因素的痛风患者应使用选择性抑制的非甾体抗炎药,如依托考昔;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痛风患者可使用非选择性抑制的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需要提醒的是,不论是哪种非甾体抗炎药,大剂量和长期应用均可能导致肾损伤。
非甾体抗炎药用于痛风治疗时,建议早期足量服用,首选起效快、胃肠道不良反应小的药物,需要连续服用直到痛风急性发作缓解。特别需要提醒的是,痛风急性发作时,不宜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非甾体抗炎药,因为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叠加,特别要注意一药多名的情况。
糖皮质激素在临床的广泛使用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临床上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糖皮质激素能抑制非感染性炎症,减轻关节的充血水肿,在痛风止痛方面起效迅速,几乎作用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各个环节,因此有强大的消炎止痛作用,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有特效。目前临床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多为半合成品,主要有泼尼松、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
因为糖皮质激素的这种强效的止痛机制,停药后容易出现“反跳”,长期使用容易导致消化道溃疡、感染、骨质疏松等。研究发现,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痛风石发生风险增高5倍,且使用糖皮质激素与高血压、血肌酐升高、慢性肾病和血脂异常有关,因此不作为痛风止痛的首选,更不建议患者长期使用。
因此,糖皮质激素仅用于个别症状非常严重且反复发作、非甾体抗炎药和秋水仙碱等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痛风患者,且应尽可能短期使用。对于使用方式和使用剂量的确定,则需要首先评估受累关节数量和疼痛的程度,使用时间一般不建议超过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