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红斑,是一种发生于小腿的急性炎性皮下结节。本病好发于青年女性,以春秋季多见。其病因尚未明确。患者多伴有风湿病、结核病或白塞氏综合征等病,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现代西医学尚无特效疗法。
中医中无结节性红斑这一病名,从临床审证求因,一般归属于中医风湿热痹之范畴,为湿毒流注,或瘀血凝滞。对本病的专门名词,因其结节如梅核,色红漫肿,有诊断为“梅核丹”、“梅核火丹”者,也有诊为“瓜藤缠”者。如《外科大成》载:“瓜藤缠生于足胫,结核数枚……属足阳明经湿热。”还有诊为“腿游风”者。这是根据《医宗金鉴》之“腿游风,此证两腿内外,忽生赤肿,形如堆云,舨热疼痛”的症状描述而定的。也有将此归属于“痰核”范畴。综观上述各种命名,皆是从其局部病症“结节”、“红斑”立论,其中以“梅核丹”的命名较为确切,盖结节似梅核,丹呈红色,二相合拍。
结节性红斑是好发于四肢,特别是发于双下肢胫前的以皮肤红斑及皮下结节为主要损害的变异性结节性血管炎。从中医辨证上来讲,红斑是由血分有热,外发肌肤而成。结节是由痰瘀互阻经络不通而生。结节红斑的主要病理是热、痰、瘀。而痰与湿邪有关,合称痰湿;热往往与痰湿互相结合,甚至蕴热成毒,因而热又与痰热和毒热相联系,瘀主要是指痰热或毒热瘀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西医主要是由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在体内变异导致发病,病毒、霉菌、结核或药物可致同样反应,另外结节病、麻风、淋巴瘤、白塞病、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猫抓病等可出现相似病症。磺胺类药物,口服避孕药以及溴化药可诱发结节性红斑。
结节性红斑中医称之为"瓜藤缠",从中医辩证来讲其病机病因为湿邪粘腻停滞,郁久化热,湿热蕴结于肌腠脉络,湿热下注,气滞血瘀,经络阻塞,顽湿聚结而发病;或饮食不节,脾虚湿盛,气血运行不畅,再加外感风寒湿邪,寒凝血脉形成气滞血瘀,经络阻塞而发病。脾喜燥恶湿,主运化水谷精微统摄血液,为气、血、精、津液生化之源被称为后天之本。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舌为心之苗,进行清心火祛脾热之毒,既可治标更在治本。"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通则不痛。根据结节性红斑患者的症状和病因,活血化瘀是常用不可缺少的另一个重要治疗原则。
结节性红斑病机则可为虚、实两端:
实:乃是素有蕴湿,尤其是体态胖腴者,湿郁化热,湿热瘀阻;或系血热之体,湿热蕴结,郁于肌肤,瘀阻经脉,而致酿痰。
虚:乃是脾虚,失其健运,湿聚于下,蕴结不化,郁而化热,阻滞血脉:本病常见于劳累之后诱发,并多有朝轻暮重的表现,皆是中气不足的象征。然本病主病在血,乃是由气及血,气虚而致血滞,血滞而致湿聚,湿蕴而致热郁,局部泛肿而见结节(湿),色红(热),且因其气虚,血失调畅,不通则痛,故见疼痛,病涉气血可有全身不适、关节酸楚或有湿热上犯咽峡诸症。
本病以清化湿热,活血通脉治之,可使病症缓解,但其素体血热,湿蕴、脾虚、气怯之情一时难以完全改变,由此病根未尽,可致反复发作,如何除其宿根,则是一值得研究的课题。
主要基于湿热之表征和血瘀之病理。依据已有文献资料,结合各家报道,本病大体可分为下列三型:
1.湿热蕴结:发病急骤,初有头痛咽痛,发热,关节酸痛,继之小腿肿胀,于下腿踝部有结节隆起,舨红灼痛,伴有口渴便干,小溲色黄。舌质微红,舌苔黄腻或黄白相兼,脉濡数。此证常见于本病早期及湿热偏重者。
2.血热内盛:两腿胫前突发多个对称性指甲大小结节,皮色鲜红,硬肿,灼热而有触痛,踝关节肿痛,伸屈不利,伴身热口干。舌质红,脉滑数。此证多见于素体血热偏盛者。
3.气虚血瘀:病情缠绵,反复发作,小腿肿胀,朝轻暮重,结节色紫红或暗红,新旧相兼,稍劳即有新疹发生,伴神疲力乏,面色萎黄。舌色紫暗,舌苔薄白,脉细涩或沉迟。
以下是结节性红斑的专方治疗:
组成:当归6克,防风6克,杭芍6克,党参10克,川芎5克,白芷6克,黄芪10克,枳壳5克,桔梗6克,乌药5克,官桂2克,苏叶6克,木通3克,槟榔2克,厚朴2克,甘草2克。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2次口服。
疗效:治疗41例,痊愈20例,显效11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1%
组成:当归10克,红花10克,穿山甲10克,车前子10克,木香10克,陈皮10克,牛膝10克,皂角刺10克,地肤子15克,苦参20克,土茯苓30克,鸡血藤30克。
加减:结节初起,锨红赤肿,溲黄便秘者,加生大黄、忍冬藤;发热恶寒,咽痛者,加牛蒡子、麻黄;结节融合或较大斑块,色紫暗者加三棱、莪术;结节坚实久而不散者加昆布、山慈姑;足踝肿盛者加防己、茯苓;关节疼痛者加豨莶草、秦艽、木瓜。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2次口服。
疗效:治疗40例,痊愈20例,显效6例,无效1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