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口腔溃疡也称阿弗他溃疡,是一种以周期性反复发作为特点的口腔粘膜局限性溃疡损伤,可发生在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 病程多为自限性,一般为7~10天,但容易复发,往往迁延多年。
本病属于中医“口疮”、“口糜”范畴,发病多因平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厚味、嗜好烟酒或情志内伤、劳倦过度而致病。
脾开窍于口,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舌尖属心肺,舌体中央属脾胃,舌两侧属肝胆,舌根部属肾,故口疮与心、脾、胃、肝胆、肾等脏腑密切相关。
中医多从“火”论治,证有虚实寒热之分,上焦实火熏蒸,下焦虚火上炎,中焦虚寒或脾虚湿困皆为本病的病机。临床证型常分为如下几种:
1 胃火炽盛证:溃疡周围充血发红,口中灼热疼痛,牙龈红肿出血,口臭,口干渴思冷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厚腻而干,脉弦滑或弦数。
2 心脾积热证:溃疡局部灼热疼痛,口干渴;心烦失眠,焦虑不安,便干尿赤,舌尖偏红,苔黄腻,脉弦细数。
3 阴虚火旺证:溃疡色淡稍红,周围微红,宜反复发作,口渴不欲多饮,手足心热,盗汗,心悸、失眠,便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4 寒热错杂证:溃疡色淡红或淡白,反复发作,伴口干口苦,或咽痛,胃脘堵闷,知饥不食,食则腹胀;腹泻肠鸣,乏力,纳呆,舌质红,舌体胖大,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或滑。
5 脾胃气虚证:溃疡多为灰白色,基底潮红,周边红晕,腹胀,纳呆,大便溏稀,乏力,舌质淡或淡红,苔薄白腻或黄腻,脉沉细弱。
本病的发生与心、脾、胃、肾等脏腑关系密切,病理因素主要为“火”,有实火与虚火之异,故本病的治疗首当分清虚实,实火者多为胃火炽盛、心脾积热,虚火者多为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或脾胃气虚,阴火得以承其土位。
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进行治疗。对于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者,又当以补虚泻实,平调寒热为法。
1、胃火炽盛证
治法:清胃降火,通腑泻热
方药:清胃散加减。(《脾胃论》)升麻8g、黄连10g、当归10g、生地15g、牡丹皮10g等。
若胃热腑实,大便干结者可加入大黄、芒硝、枳实等通腑泻热;若胃热灼伤阴液,可合用玉女煎、竹叶石膏汤等以养阴泻热。
2、心脾积热证
治法:清心泻脾,导热下行
方药:导赤散合泻黄散加减。(《小儿药征直诀》)淡竹叶10g、生甘草15g、通草6g、生地黄15g、藿香10g、栀子10g、防风10g、生石膏20g(先煎)等。
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芒硝通腑泻热;阴虚明显者,可加入生地、玄参等养阴生津;若心火上炎证见心烦、失眠者可合用黄连阿胶汤或朱砂安神丸以清心安神。
3、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降火、引火归原
方药:六味地黄汤、知柏地黄汤加减。《医宗金鉴》知母10g、黄柏10g、熟地30g、山药20g、山茱萸20g、茯苓15g、泽泻10g、丹皮10g、肉桂6g、黄连6g等。
心阴不足者加麦冬、五味子等以养心安神;脾阴不足者加石斛、玉竹、沙参等以运脾生津;肝阴不足者可加白芍、当归等以养阴柔肝;若以气阴两虚为主者可合用七味白术散。
4、脾虚阴火证
治法:温补脾胃、升阳泻火
方药: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脾胃论》)党参10g、炒白术15g、黄芪15g、升麻8g、柴胡8g、陈皮10g、当归15g、生甘草10g等。
腹胀、纳呆者可合用香砂六君子以健脾消痞;大便秘结者改炒白术为生白术,加肉苁蓉以润肠通便;舌苔白腻者可加藿香、佩兰以增强化湿之力等。
5、寒热错杂证
治法:清热化湿,平调寒热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减(半夏泻心汤、甘露消毒丹)。(《金匮要略》)炙甘草15g、黄连10g、黄芩10g、党参15g、干姜8g、法半夏10g、大枣10g等。
上热明显者可加大黄芩、黄连用量,或加入生石膏清上热。脾虚明显者可加大干姜用量,或加入茯苓、白术以健脾利湿。若湿热较重时可加入藿香、佩兰、黄柏、薏苡仁以清热化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