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失眠,首先想到的原因是心情不好、过度劳累还是其他疾病的影响?近日,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失眠有可能还与遗传基因有关!这将有助于理解失眠的生物学机制,寻找新疗法。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我们特邀全国精神专科排行第一的医院 ——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的张卫华副主任医师对这一最新成果进行解读。
最新发现 ——
基因可能引起失眠,失眠可能遗传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Molecular Psychiatry上的研究报告显示,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圣地亚哥医疗保健系统的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了能够诱发睡眠问题的特殊基因,相关研究阐明了失眠症和诸如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或2型糖尿病等疾病)之间的遗传关联。
研究人员分析了3.3万余名美军士兵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按照欧洲裔、非洲裔和拉丁美洲裔分组,结合近期两项使用英国生物医学库数据的研究,发现失眠关联7号染色体变异,欧洲裔还关联9号染色体变异。7号染色体变异接近一些关联酒精消耗、大脑发育和睡眠电信号的基因。
研究者Murray Stein表示,这些研究非常重要,因为其能够帮助我们阐明人们遭受失眠症及不同睡眠问题的原因,更好地理解引发失眠症的分子机制对于后期开发治疗睡眠问题的新型疗法至关重要。
专家解读 ——
有助于病因探寻,临床治疗尚待突破
针对这一报告,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的睡眠障碍、焦虑抑郁障碍专家张卫华表示,截至目前,医学上尚未对失眠的原因探得确切因素,现阶段看来,互相制约的情况偏多。而这项研究提供了遗传学角度的证据,找到了一些和失眠相关的基因位点,而这些位点同时和抑郁症、糖尿病等病症的位点存在一定关联。
张卫华表示,睡眠是大脑的高级功能,有一定累加重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非是某种基因简单参与。所以,目前仍无法具体确定是哪些基因参与了睡眠的调节,而这也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难点之一。
这个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失眠的发生和其他健康问题比如糖尿病抑郁症等,在基因上存在一些关联。提示我们理解这些疾病的病理机制和临床干预时,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情况。
可以说,类似的科学研究可以协助科学家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人体和疾病。但从目前来看,文章中的结论属于探索过程中阶段性的发现,至少在短期内不会有针对临床治疗方面有实际的突破。
特别提醒 ——
睡眠是身体晴雨表,病了得看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一般人群中有1/3以上的人一生可能会经历不同形式的失眠,其中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的慢性失眠不低于5%。失眠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年(包括老年人)男女比例为1:1.41。
张卫华说,睡眠是人类基本生命需要,跟很多因素都是相关联的。所以,理解失眠问题不要紧紧盯住一点,要结合身体的其他状况,包括遗传背景、工作生活环境,同时关注有无其他疾病。
可以说,失眠不是病因,是结果,把它看成是一个身体的晴雨表更有意义。“就像一个人食欲不佳,在希望尽快改善这一症状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导致食欲不佳的原因,然后做出相应处理。睡眠也是相同的道理。”张卫华生动地比喻。
所以,专家提醒,一旦睡眠出现问题,可以先尝试自我调节,放松心态,若无改善的话,一定要寻求医生的专业帮助。
如何算是“规律的作息”?
第一,准时起床最重要,推荐在清晨5~7点钟之间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工作生活规律要求的时间点,然后坚持,节假日也不例外。
第二,保证夜间卧床时间,大多数成年人在7~8小时,最低要保证5小时。
在满足这两点的前提下,保证最晚夜间12点左右去卧床,午睡可以安排在12~13点左右,只睡“一觉”,睡不着时卧床不宜超过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