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关于黑暗未来的美剧,值得每一个女性观看。
关于《使女的故事 第一季》
文/丹丹扬
今年的欧美剧集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悬疑剧之外,女性题材占了半壁江山。
今天要介绍的美剧《使女的故事》,光看名字就知道是其中之一。
禁欲的海报,中世纪风格的装扮,让笔者一度没有观看的欲望。但看了之后,简直惊为天人!
《使女的故事》根据“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同名小说改编。
她的作品时常涉及女权题材,《使女的故事》改编成影视作品也不是头一遭。
1990年的时候,就曾被德国著名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改编成同名电影。
不过比起片长较短的电影,如此恢弘的设定显然更适合于电影剧来表现。
本剧是Hulu和米高梅电视首次联合打造的野心大剧,在Hulu一经播出点播率就创下了新高。
播出到第3集的时候,Hulu就迫不及待地宣布续订第二季。
值得一提的是,《使女的故事》导演组的五名成员中,四个都是女性导演,这对一般美剧来说,都是十分少见的,将女权主义贯彻得十分彻底。
五名导演之一的瑞德·穆拉诺,即使怀孕也依然工作
这部女性主导的美剧主演也自然也十分出色。伊丽莎白·莫斯,曾凭借《谜湖之巅》夺得当年艾美奖最佳女主角,知名美剧《广告狂人》、《白宫风云》里也有她的身影。
今年她主演的电影《自由广场》更是在戛纳拿下了最佳影片,她的出演也是功不可没。
伊丽莎白·莫斯在《自由广场》出演的剧照
影片从一场逃生开始,丛林中,一对夫妻带着他们的孩子逃离追捕。男子被击毙,女人和孩子被发现后也被迫分开。
看到这里本以为是部带着悬疑色彩的科幻片,万万没料到影片之后的发展。
未来世界,美国已经不复存在。政变后,由基督教统治的政府将美国更名为“基列共和国”。
环境污染极为严重导致了人口出生率骤降,大多数人都患上了不孕不育的病症,即便能够生下孩子,存活率也极低。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盛顿特区爆出遭受恐怖袭击后的“反恐戒严”。不过事后看来,恐怖分子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为了“保证”该国女性的安全,国家剥夺了女性所有的权利。她们失去工作,个人财产均归男性所有,甚至也没有人身自由,必须依靠男性才能够生存。
不过,你要是以为美国一下变成了中国古代社会,那你就想得过于简单了。不是所有男人都配得到女人,几乎所有女性都成为了主教特有的优待。
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在这个国家也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她们身穿红褂,头戴白帽,被称为“使女”。
影片开场逃亡的女性,被迫和家人分开后也被划分为“使女”。至于她们的工作内容,简单来说就是子宫的代替品,宗教领袖的生育机器。
在集中营一样的地方,会有美版容嬷嬷负责教化“使女”,让你从心底里认为这是一项具有使命感的工作。
如果你不认同,等待你的可能是电击,或者直接挖去眼球。
甚至她会教唆大家孤立不听话的使女,指责,迫使她们从受害者变成施暴者。
女主被派去了沃特福德大主教家,冠名为奥芙弗蕾德,意指沃特福德家的“用品”。
沃特福德大主教的妻子不能生育,而这份工作就落到了奥芙弗蕾德的身上。
代孕的仪式真的可以称之为变态,使女需要在仪式开始之前洗净身体做好准备。
之后,家里的所有人员齐聚一堂,包括佣人也要在现场,听主教做祷告。
接着,一男两女,主教、夫人和使女,三人一同躺在了床上。
使女奥芙弗蕾德和主教“工作”的时候,夫人坐在了使女的头部上方,双手按着她的手臂,全程目睹两人啪啪啪的整个过程。
在过程中,男人甚至不能看使女,全程要看着自己的老婆。
没有激情,没有情欲,三个人甚至连衣服都没脱,面如死灰的进行机械化的运动。
完成之后,三个人一言不发。
性爱已经俨然失去了感情的支撑,丧失了生理的快感,成为了繁衍的工作必须。
除了使女,在这个国家生存的女性还会有其他身份,名门之后通常可以成为教主的妻子。
受精仪式结束之后,妻子眼中满是泪水,她假装参与其中,却被迫与其他女人共享丈夫。
她勒令仕女起身回到自己的房间,也许从根本上来说她并不希望使女成功受孕。
甚至,在使女的分娩过程中,妻子也要在他人的簇拥下,表演分娩。
最终,她不得不养育丈夫与使女生育的孩子,成为别人孩子的母亲。
扭曲的体制把妻子逼到了使女的对立面,女人的嫉妒使得妻子把使女当作假想敌,对其进行更为刻薄的对待。
如果是没有生育能力的普通女性,只能沦为佣人,照顾家庭的饮食起居。
比起使女没有劳务责任,她们显然更为辛苦。佣人难以跨越阶级的差异去与妻子攀比,更容易嫉妒和她们地位相当的使女,唯有生活中的刁难能让佣人心里些许平衡。
女性观众也许会对《使女的故事》中描摹出的黑暗世界更加感同身受。
基列共和国对女性的种种压迫和剥削,除了艺术加工的部分,就是男权社会的缩影。
不过,这部剧集也并不是偏激的女权注意产物。女人在这里被划分了等级,男人何尝不是?
片中名正言顺能够拥有多个女人的主教,难道就会感到愉悦?
我只能说,在大多数男人没有资格交配的情况下,或许他能够稍微获得一些特权,即便如此,他也只是国家延续宗教控制的棋子罢了。
至于普通男性,则更为悲,他们中大多数人沦为劳工,无休止地干着粗活。
一些莫须有的奇葩理由,就能让你遭受迫害。
城墙上挂着的尸体,时刻提醒着人们反抗的下场。
剧中一些闪回的部分透露出女主角先前正常生活的回忆。
女主角身穿清凉的运动服装晨跑,与同性恋好友聊天喝咖啡,攥写校园暴力的论文,
有时候也会调侃几句女权主义对社会的影响。
这可能和我们在当下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同。
而当今的基列共和国,到处都充斥着不说人话的宗教金句。
去超市买个东西,都要用粮票,一夜回到解放前。
美国到基列共和国的倒退,就女主角的话来说是温水煮青蛙,还没发现不对劲的时候就被烫死了。
生活中,历史出现倒退的例子比比皆是。
美国南北战争前,黑人因肤色不同就被沦为奴隶进行买卖。
二战时,纳粹打着伸张正义的旗号屠杀犹太人。
直男癌总统特朗普当选第二天,就有记者在twitter发文:《使女的故事》离今天已不远。
今年2月,《使女的故事》打入了美国亚马逊的畅销排行榜。甚至有人认为,作者多年前写作的这本书是对美国未来的预言。
纽约高线公园正在举办相关展览
不过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表明没有人能够预言未来,她只希望这本书能成为警示社会的寓言。
她多次表明,《使女的故事》里所有的社会规范都曾出现在人类“噩梦”般的某段历史、某个地区,没有一个设定是完全虚构的。
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剧中还客串了“容嬷嬷”之一,对女主角这一巴掌毫不留情,似乎也成为了另一种告诫。
社会的进步从来不是必然的,而是每一个人觉醒以及改变的结果。
基列共和国的大主教说,他们在建立一个更好的世界,但是“更好”从来不意味着对所有人都“更好”。
美版容嬷嬷给使女洗脑的时候,也试图站在她们的立场看待世界。她对使女说:“你们可能更难适应,但时间会改变一切,这些不正常会成为新的正常。”
而你所以为的“正常”,或许只是别人利己的把戏罢了。
所有的规则都在改变,而改变它们的有时候不仅仅是集权者的自私,反而是源于大多数人的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