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腺病的概况:
近年来乳腺腺病及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了危害女性健康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再者随着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升级,越来越多乳腺病灶被发现。乳腺腺病是乳腺结构不良症的早期,其主要改变是乳腺腺泡和小导管明显的局灶性增生,并有不同程度的结缔组织增生,小叶结构失去正常形态,甚者腺泡上皮细胞散居于纤维基质中。根据病变发展可分为3期,小叶增生 纤维腺病和硬化性腺病。其中硬化性腺病型,质硬,有时被误诊为癌症。
乳腺病是乳腺腺体的良性增生性疾病,组织学上包括了多种不同的类型。
硬化性乳腺病
是乳腺腺病的一种类型,是发生在乳腺增生基础上的一种罕见良性肿瘤。本质上是一种乳腺生理增生与复旧不全造成的乳腺正常结构的紊乱(乳腺结构不良),其实就是乳腺增生症的一个病理类型,除腺泡的增生和退化性变化之外,以间质的明显增生及纤维化为主要特点。从这个层面来说,其实硬化性乳腺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与其它类型的乳腺增生病无本质上的区别。
硬化性乳腺病有多种名称,包括硬化性乳头增生、非包裹性硬化性病变、硬化性乳腺病和放射状瘢痕。
形成原因:一般认为硬化性乳腺病是因为卵巢功能紊乱致使雌激素水平过高,与黄体素的比例失调所致。
病理基础:为乳腺腺体、小叶导管、末梢导管呈中心性增生伴有间质(结缔组织)不同程度增生及纤维化,乳腺管受压,体积变小,导致腺体不同程度的挤压和扭曲,质硬呈结节状。
临床表现:本病均发生于女性,35-40岁多见,一般都存在或合并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临床上触诊可叩及肿块,边界欠清,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一般无疼痛及触痛,无明显界限,活动度一般,触之较硬,有时伴有钙化,多因影像学异常而被发现。也有些病灶因其位置较浅可使皮肤形成皱褶,类似肿瘤样病变,从而造成影像学检查中类似恶性病变的征象。易误诊为恶性肿瘤。
影像学检查方法:
CT、钼靶X线、 MRI以及超声检查均可以应用。
硬化性乳腺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超声、x线钼靶对于此病的诊断能力相当有限,由于临床上做MRI的病人有限加之也无特异性表现,都无法准确评价此病相关疾病的良恶性。
但超声具有无创无辐射,检查方便、快捷,又可反复多切面动态观察,故对于病变的普查及首次发现率应用最多。但最终的确诊还得有赖于病理的印证。
硬化性腺病的超声表现及病理诊断:
硬化性腺病的二维超声表现多为低回声,以内部回声不均质,边缘模糊,形态不规则及长径方向不平行为主要特点。类似恶性病变的病例BI-RADS-US分级4级 边界欠清晰,形态欠规则,“蟹足征”不明显,内部有钙化>1mm,还可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明显肿大的。(类型恶性病例中有可能合并浸润性导管癌的存在)
CDFI:显示内部血供不丰富,少数可见星点状或条状血流信号。
此病与浸润性癌二维超声及CDFI的血流鉴别点:
硬化性乳腺腺病大多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后方回声未见明显改变,CDFI:血流分级大多为0-1级 ;BI-RADS-US分级3级为主。但也有特殊情况。如本病例就是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血流丰富的个例,很难与癌区分,这时病理诊断尤为重要。
浸润性癌:形态不规则 边界不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回声内部可见强回声光点,后方回声衰减,血流分级大多为II-III级 ; BI-RADS-US分级5-6级为主。
病理诊断特点:
当腺病中心区导管腔变窄,进一步内衬上皮层消失,仅剩梭形肌上皮细胞,围以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时,称之为硬化性乳腺病。
病理特别是冰冻切片与乳癌极易混淆,尤其当导管紧贴神经,但这种围绕神经的导管保留双层细胞(上皮和肌上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