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同学是一所小学的班主任,聊天时,她谈到孩子们课间10分钟一般是这样过的:
"前9分钟无聊,最后1分钟上厕所"、
"前9分钟聊天,最后1分钟上厕所"、
"前9分钟玩,最后1分钟上厕所"……
也有很多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不按时完成作业、做事总是拖拖拉拉,爸爸妈妈们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及时提醒孩子该做某件事情,或者让孩子承担拖延的后果……但这似乎并不总是有效。
小学生普遍不会管理时间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学会时间管理,都是自我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那些喜欢磨蹭、做事拖拉的孩子,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往往会发现大多数孩子都是因为时间观念不强、时间意识淡薄,导致做事效率不高、喜欢拖拖拉拉。
进入小学以后,学习压力逐渐加大,课业负担慢慢加重。哪怕是上一年级,每天回到家也要花一定时间才能完成作业。即使学习效率比较高的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所需时间少则半小时,多则一到两个小时。如果孩子喜欢磨蹭,每天完成作业所需时间就会更多,甚至影响睡眠时间。
孩子对时间的概念是这样的曾经问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你知道一天有多长吗?"那孩子天真无邪地望着学习哥,似懂非懂地说,:"一天可长了,我昨天上午去了姥姥家,下午去了爷爷家过生日,晚上又和爸爸妈妈一起看了电影。"
和这个孩子一样,大部分低年级的孩子会觉得一天过得很长,因为内容多。其实,二年级之前的孩子对时间还真没什么概念,孩子们是靠着做事情的多少来判断这一天的长短。所以家长们现在知道为什么"10分钟以后要走"类似的话对孩子没有用处了吧。
那么咱们这些大人们是如何估算时间的呢?不外乎有这几种方式:看表、靠多年积累下的生物钟经验、根据关键事件判断(比如我们楼下的小学每天下课铃声、课间操、眼操时间)、依据平时自己做事的速度来推断时间、自然现象常识性判断等。
而一些高年级的孩子往往对时间有了一定概念,但不会规划时间。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自我管理能力很重要了解到孩子的现状是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孩子的很多行为和想法。为了让孩子更早地过渡到自主管理时间,必须让孩子有正确的时间观念。
及早引导孩子认识时间:
首先让孩子对时间有个基本认识,了解过去的时间是不能回来的,并对昨天、今天、明天等不同的时间概念有个大致理解。
其次,可以逐步教孩子认识时钟,让他们对每天的时间有个大概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告诉他们每天什么时候该吃饭,什么时候该睡觉,什么时候该起床和上学等。这样,他们就会对人们每天的作息规律有初步的了解。
最后,家长在跟孩子一起做游戏或玩的时候,可以一次约定一个时间段。这样可以让他们逐步认识到一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十分钟可以做些什么事情,一个小时可以做些什么事情。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可以学会珍惜时间,并意识到失去的时间是不能重现的。
让孩子明白时间的宝贵:
让孩子理解时间是宝贵的,永不停留,应该及时抓住;告诉孩子时间是神圣的,不要故意浪费时间。每天24个小时对每个人来讲不多不少,如果在一件事上拖几分钟,就一定要在另外的事上损失几分钟。比如孩子想赖床的时候,拿出闹钟让他确认:"宝贝,你已经晚了几分钟了?""3分钟。""所以,等一下上学路上你必须跑步,把这3分钟追回来。"同样的,如果今天的作业提前完成,可以让孩子看看自己节省下来的半小时,让他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体会这半小时的价值。
让孩子做时间的主人:
我们许多时候会忽略一点:尽管孩子还没形成成熟的、社会化的时间观念,但他们对时间的意义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比如相较于完成作业,他们觉得做游戏更有趣。所以,要让他们意识到管理时间不是为了家长、老师的要求,也不是为了敷衍学习、争取游戏时间,而是为了让自己更快乐地投入到自己想做的事中。因此,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制定时间计划,罗列每天想做的事情、每件事情要占用的时间等。由于计划是由自己制订、自己做主的,孩子往往能够积极主动地执行。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就不会具备合理把握时间的能力。时间资源利用得好,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就会产生很大的帮助。孩子的随意心理比较严重,但是父母要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这是让孩子养成时间观念的最好途径。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最好是具体到细节,比如什么时间起床,洗漱需要多长时间,吃饭需要多长时间,放学后做作业和看电视多长时间,几点休息等,都要严格制定,这样会对孩子起到约束和监管的作用。孩子将作息时间固定下来,形成习惯,才能明确地认识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良好的作息习惯还有助于帮助孩子学会守秩序。
当一向对时间缺乏概念的孩子,做出了按时作息的事情时,父母不要吝啬奖励,因为赞赏和表扬可以激发起孩子更大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