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跟子女的关系非常微妙,子女因父母而生,所以有些父母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那些在长相和性格上更像自己的子女,跟自己更亲,关系更近,所以会更加喜欢他们。这种感情看似在爱子女,实则是在爱自己。
一
我以前有个邻居,性子特别晕,做事特别慢。印象中,他们家每天晚上都要拖到9点钟才能吃晚饭。
这家人养了两个孩子。儿子像妈,性子也特别晕,普通的男孩子都不愿意跟他玩。女孩像她爸,有点急躁,但是特别聪明,做事效率特别高。
这个妈妈从小就偏疼儿子,觉得儿子做什么都是对的,都是有理的。老师说她儿子手慢,作业老是做不完。她就跟人家说,你看这个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太多了。孩子作业虽然没有做完,但是你看他字写得那么工整,慢工出细活嘛!
这位妈妈从小就不喜欢女儿,她的口头禅是,“这个女儿一点都不像我,整天毛毛糙糙的。”
她女儿性子确实有点急,但是做事效率那是真的高。每天放学回到家,别的孩子还在赶作业,她就已经开始看电视了。
“你看看她,字写得这么大,一点都不像个女孩!”她女儿学习成绩很好,每次家访,老师都表扬她。这位妈妈却总对周围人说,老师哪有当妈的了解自己女儿?我这个女儿,性子这么急,以后即使书读得再好,只怕也难找个好婆家。
现在十几年过去了,她儿子并没有因为母亲的欣赏而考上大学。相反,因为做事实在太慢,他一直没法正常工作,只能靠爸妈给他开的一个小店维持生计。她女儿也并没有因为母亲的差评而真的嫁得不好。大学毕业之后,她找了一个自己的同学,日子过得还不错,经常贴补哥哥。但是她经常跟我诉苦,觉得自己很委屈,因为她为这个家付出了这么多,但很少得到妈妈的承认和表扬。
事实确实如此,几年前,我回老家时,就亲眼见到这位妈妈对自己风风火火的外孙说:“你怎么这么像你妈?要是遗传我一点点基因,也不至于这么性急呀!”
你看,这位妈妈就是这么执着。她不仅不喜欢不像自己的女儿,甚至连不像自己的外孙她都不喜欢。
那么,都是自己的亲骨肉,为什么很多父母会偏疼那些在长相和性格上更像自己的孩子呢?这事儿说白了都是“我执”在作祟。
二
“我执”最初是一个佛教用语,但在现代心理学当中也被广泛使用。它指人们非常执着地认为凡自己的都是好的,都是对的。对于不像自己的人或者事,都极力地排斥,不愿意接受。
父母跟子女的关系非常微妙,子女因父母而生,所以有些父母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那些在长相和性格上更像自己的子女,跟自己更亲,关系更近,所以会更加喜欢他们。这种感情看似在爱子女,实则是在爱自己。
其实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孩子除了会遗传父母的基因,他们还会继承父母双方的祖先遗留下来的种种基因,有时候甚至会发生一些基因变异,所以从概率来上来讲,孩子在各个方面都像父母其实是不科学的。如果每个孩子都只是自己父母的翻版,那对人类来说就是一个灾难了。孩子不像父母的时候,才蕴含了基因进步的可能。从这个角度来看,破除父母希望孩子像自己的这种我执观念,具有重大的人类学意义。
就像我那位邻居妈妈,她的做事慢其实已经接近一种病态的程度,并非所谓的慢工出细活。周围人都有这种共识,但是她却从来不自知,还总是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就算你做的饭再好吃,但全家人每天拖到九点钟才吃饭,这对身体也是不健康的呀!
在这样一种心态下,她看跟自己很像的人——儿子,就会觉得非常好,没有什么问题。而看跟她不同的人——女儿,她就会觉得人家不好。即使她的女儿在她的一路贬损之下考上大学,嫁了个好人家,她依然不肯承认自己判断失误,认识有偏差。我执如此,对于这个家庭来说,真是一个莫大的灾难。
三
其实像我这位邻居妈妈这样的父母还有不少。尽管现在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可能再偏爱哪一个孩子,但对于孩子身上那些更像自己的地方,很多父母依然会给予更多的称赞和肯定,并着意培养。而对于那些不像自己的地方,轻则故意忽略,重则打击贬损。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霸主,但是在对待子女问题上,他也犯了这个错误。他和卫子夫的儿子刘据,本来已经被封为太子。刘据长大以后,大概是遗传了他妈卫子夫的性格,非常温和谦恭,不像汉武帝,所以晚年的汉武帝经常发出“子不肖我”的感叹,最后终于在巫蛊之祸中逼得太子自杀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一些父母得意洋洋地说:“我儿子或者我女儿可像我了······”如果他们的儿子或者女儿不像自己,他们则会怨天尤人地感叹道:“要是有几分像我,何至于······”
仔细想想,你是不是也因为孩子像你小时候一样文静、成绩很好而沾沾自喜,或者因为孩子不像你,特别皮而懊恼生气?
圣经上也说,孩子经你而来,但非为你而生。当孩子脱离母体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你又何必一定要执着于他非要像你呢?
赫伯特·斯宾塞在所著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认为,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从孩子身上,父母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如果你仅仅只是欣赏孩子身上那些跟自己像的地方,而讨厌那些跟自己长得不像的地方,那岂不是成了盲人照镜子吗?照来照去,都是自己漂亮,自己最好,那么照镜子的意义又何在呢?
事实上,父母只会欣赏孩子身上像自己的地方,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你可否想过,孩子可以不像你,但是他可能会超越你?如果你只是鼓励他发展那些像你的地方,那么他超越你的概率又有多大呢?如果恰巧你是一个不成功的人,那么孩子岂不是以后也要像你一样不成功?就算你很成功,那么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也不过是复制一次你的成功而已,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很多父母都有一个很大的困惑:为什么我对孩子付出这么多精力,结果孩子却越来越糟?你可曾想过,你是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更像你的地方,还是让他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向去发展?
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无私的,更应该是无“我”的。如果在培养孩子的过程当中掺入了太多自我的偏好,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将是一场深重的灾难。(文中配图来自网络)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