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着明天再做的事,到了明天你也不会做的

作者:书问科普 2017-08-29阅读:5455次

拖延症是指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取意“将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毋庸置疑,拖延症成了当今社会上的“流行病”。

“拖延症”一词最初是出现在爱德华•霍尔于1542年出版的一本书里。几乎是同一时代,正处于明清交替的中国,一位名叫钱鹤滩的学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来揭示“万事等一等”的弊端。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美国和加拿大的统计数据表明,70%的大学生习惯于拖延学业,两成以上的普通人每天都会出现拖延行为。按照这个数据推算,全球有近10亿人被拖延所累。

想着明天再做的事,到了明天你也不会做的

再看看现在,无论是网络上还是朋友圈里,拖延症都是大家热议的话题。“我先看一集美剧”“我刷完微博就睡”“再过10分钟我就开始复习”“我明天开始每天晨跑”……这些话你是不是很熟悉?“我有拖延症,整天就坐在这里等,等待开始干活的好时辰……”一首由网友创作的《拖延症之歌》在网上爆红,歌词中对“拖延症”患者典型症状的直观描述引起了公众共鸣,更是立场鲜明地控诉了拖延症给学习、工作、生活带来的毁灭性影响。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究竟为什么会拖延呢?

原因一:认为事情还不太紧急

如果一个人没有拖延症,他在接到一个任务的时候,想的就是如何开始进行此项任务,但如果他是一个拖延症患者,他可能会想“哦,还早呢,到时候再考虑这件事吧。”无独有偶,拖延症患者在面对“该把这项工作放到现在还是留给未来”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往往是选择了后者。他们会说,“我今天有太多事情了”,或者说“我今天状态不太好”,甚至会说“我今天心情不太好”,用来推脱立刻执行这件事。他们无一不坚信“今天不适合开始处理事情,但明天就不一样了,明天我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了”,但到了明天,他们又会自然而然地往后推。他们永远认为事情并不十分紧急,且自己的状态并不太适合开始做事,于是,这让他们的拖延症更严重了。

想着明天再做的事,到了明天你也不会做的

原因二:不想做这件事情

拖延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对压力的逃避,就是打心底不想做这件事情。这件事情可能带给他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催着他,让他产生了更大的抵触情绪。要知道,压力和动力是呈一个倒 U 形的曲线关系的。当压力强度在曲线转折点的峰值上时,人的潜能最容易被激发,因此能产生最大的动力。但是过了这个值以后,压力就产生了更多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尤其当人们自觉无法应对压力时更是如此。而拖延症患者在面对一件不想做的事情的时候,他的压力值就已经过了峰值,非但不能带来强动力,反而滋生了很多负面情绪。

原因三:不知道该怎么着手

这种人往往想得很多,却做得很少。总是习惯于想很多的人,最终那些想法会变成胡思乱想,因为同时有太多想法反而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从而迟迟没能行动。假设你临近毕业需要面对找工作的问题,患有拖延症的人就会经常想,会有公司录用我吗?我应该找怎样的工作呢?薪酬待遇又会是怎样呢?但其实这些思考,根本无助于找工作这件事。明明只需要行动起来,比如开始制作简历,最后反而因为思虑过多而迟迟没能开始。但如果有人告诉他,你应该先有份简历,那么他又会陷入新一轮的纠结。简历究竟是做表格版本还是纯文字版本的呢?要不要设置封面呢?他们的问题在于想找到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于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思考上,终究没能着手。

想着明天再做的事,到了明天你也不会做的

原因四:一看到待办事项就感到焦虑

有些事情处理起来会相对麻烦、琐碎,人们就会害怕去执行。他们迟迟不愿迈出第一步,因为他们知道只要一开始,这个任务所带来的艰辛和痛苦就开始了。更有甚者是知道自己正在拖延,正因为自己的拖延而感到焦虑。“我应该早点开始的,哎,白白浪费了这么多时间”,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在拖延的时候,他们会做的只是沉痛地责备自己并倍感焦虑。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拖延会延后事情的进度、危及自己的前途,但是他们却没有办法马上去执行。在这样的焦虑中,他们只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焦虑会越来越严重,因为他们自己知道时间越来越紧迫但自己却什么都没做。这类人往往忽略了只要一开始,事情就会越做越少,进度越来越快的事实。

原因五:其他事更有趣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泛滥、遍地诱惑的时代。手机、网络、聚会、宠物、商场……似乎除了工作之外的事情都很有趣。于是我们常常会见到这类人,背着背着单词,突然觉得有点饿了,就去冰箱里翻箱倒柜,发现没什么好吃的,想了几秒钟决定出门买夜宵,完全把背单词这件事抛之脑后了。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我们完成的工作或是任务确实并不太具有趣味性,但这种频繁被外界吸引的行为,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真的非常不可取,究其原因还是他们没能意识到时间管理中安排优先级事项的重要性,没能养成按照轻重缓急做事的习惯。

想着明天再做的事,到了明天你也不会做的

原因六:如果失败了怎么办

拖延症患者中有很多完美主义者,他们总是希望所有事情能一次性做到最好,不愿意匆匆忙忙开始,总是想着要万事俱备。这类人往往特别在意他人的眼光与看法,总是希望讨好别人,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他们总是自然而然地认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于是也自然而然地把事情看作是对自己能力的考验。“如果我没能做到十全十美,大家就不会那么喜欢我了”,他们总是会有这种担忧。这种较弱的承受失败的能力,让拖延成了他们逃避失败风险的避风港。因为他们害怕迈出第一步,怕第一步执行不好就会影响事情以后的发展,结果就一拖再拖。一个人越是追求完美,就越担心事情失败,这就导致了许多事情没有结果。

原因七:缺乏紧迫感

这类人通常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这件事,于是久久没有着手去做。等到真正要交出事件结果的时候,他们就发现这件事要么才做了一半要么就是还未收尾,总是没能顺利完成。

想着明天再做的事,到了明天你也不会做的

很多人以为拖延只是一种坏习惯,还有的人用“我只是在时间管理方面有问题”或是“我意志力不够坚定、也不容易专注,所以总是没法完成那些事”抑或是“我就是懒、拖拉”来解释自己的拖延,实际上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拖延症被划入了心理疾病的范畴。心理学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拖延的症结在于拖延患者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别以为拖延者是丝毫没有责任心的人,其实不然,当他们通宵泡吧、熬夜追剧的时候,他们心里很清楚他们有什么事没做呢,但他们因为上面提到的这些原因,依旧没有去做,他们宁愿自己被负罪感包围,也不愿意开始行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拖延并不只是影响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它会贯穿于你的每一天,可能让你错过机遇、加班加点、遭遇压力、折磨抱怨等,最终给你带来负罪感、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贬低等负面情绪,更严重的还会产生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

我相信大多数人曾经在生活中不止一次地告诉自己:我明天再做它,我还有时间,或者是明天以后的某个时间。但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要到明天再做呢?今天不行吗?认真思考一下拖延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你需要对这种状态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明知道拖延有害,那么我们就要尽可能去克服、去治愈,别让拖延症拖垮你。正如我很喜欢的一句西班牙谚语——明天总是一周中最忙的一天,别再把事情推到明天,要知道,今天想着明天再做的事,到

想着明天再做的事,到了明天你也不会做的

书名:每天多出一小时

作者:林小白, 编著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定价:¥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