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依恋与安全感

作者:济南悦成长父母课堂 2017-09-01阅读:5352次

一、依恋是宝宝成长的中转站

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对某个人或某种物品产生一定的依恋。宝宝依恋的对象可以是自己的父母也可以是周围的抚养者,当然依恋的对象也可以是物品,如玩偶甚至可以是一粒小小的纽扣。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来看,宝宝对妈妈产生依恋是正常的而且是必须的,它是儿童生存的基本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鲍尔贝证实: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宝宝应当有一个与母亲(或代理母亲)之间的温暖、亲密、联系不断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旦形成,会影响宝宝一生的发展。因为,促使宝宝产生依恋的根本原因是宝宝从母体脱离,安全感缺少,他需要在母体之外的环境中获得绝对的安全感。

孩子的依恋与安全感

亲子依恋是宝宝在两岁前与母亲或主要抚养人之间建立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纽带。依恋不仅能满足婴儿的生理上需求,同时更能满足宝宝心理发展的需要。宝宝一旦形成依恋关系,只要依恋的对象在他身边,他就能安心、愉快地玩耍,探索周围的环境,而陌生人的突然到来,用眼睛盯着他看,走到近前要拥抱他,都会使其感到不安、恐惧甚至哭泣。宝宝长大了,该不该对父母产生依恋行为?很多家长觉得宝宝大了还依恋父母是一种缺点,若这样下去,宝宝永远离不开爸爸妈妈,永远学不会独立!

但是学前专家特别指出,依恋不仅仅是婴宝宝的“专权”,3-6岁的宝宝也可以产生依恋行为,且宝宝在这种依恋行为中获得满足感,享受愉悦感。对宝宝而言,爱是安全的保障、快乐的源泉,是其生命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无论是大宝宝还是小宝宝他们内心都渴望亲人的关怀和疼爱,这种稳定的情感纽带更有利于宝宝的良好成长。

孩子的依恋与安全感

亲子依恋的类型是亲子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抚养者与婴幼儿交往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婴幼儿本身的气质特点,是影响婴儿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两个主要因素。负责任的、敏感的抚养者易与宝宝形成依恋关系且常常是安全型依恋;反之,则可能是反抗型或回避型依恋。

研究发现亲子之间存在三种不同的亲子依恋类型:

1、安全型依恋:只要依恋的对象在场,他就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玩耍。当依恋对象离开时,他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和不安,想寻找依恋对象回来;当依恋对象回来时,他又很容易平静下来,继续去玩游戏。

2、反抗型依恋:当依恋的对象离开婴儿时,他都大喊大叫且极度反抗,但当依恋对象回来时,他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依恋对象的安抚,又拒绝依恋对象的接触。

3、回避型依恋:依恋对象离开或回来他都无所谓,实际上亲子之间并没有建立起特殊的情感联结,当然也称不上依恋。

这三种依恋类型中,安全型依恋是良好、积极的依恋,这种依恋关系能够加速宝宝社会化的进程。当宝宝离开温暖熟悉的家,他会自发主动地去探索周围的环境,而反抗型和回避型依恋是消极的、不良的依恋,宝宝内心非常缺乏安全感。调查发现,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宝宝则很少有反常的行为问题,比较容易适应社会,适应周围的环境。而形成反抗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关系的宝宝则容易表现出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如攻击性、焦虑、燥怒、胆小等行为问题。从半岁至一岁半,是形成亲子依恋关系的敏感期,在敏感期内,父母尽可能地不要长时期地离开宝宝;尽可能地给宝宝更多的爱抚、帮助和鼓励,只有这样他才能与抚养者之间建立起积极而信任的、牢固的依恋关系,才能不断地适应母体之外的世界。

孩子的依恋与安全感

二、孩子对妈妈的依恋需要

孩子的第一个心理发展期是2岁以前,是依恋期。2岁以前,孩子与母亲的关系非常重要,要形成一种亲密依恋,不仅孩子需要依恋你,你也要依恋孩子。这种依恋帮助孩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与人亲密的能力和对自我的满足感。孩子愿意在你背上、怀里睡觉,很可能的原因是亲密欲求没有满足而出现的过度补偿。

孩子的依恋与安全感

什么时候才要考虑心理要求的东西呢?一般一岁半的时候可以尝试引出一点规则,但要以鼓励为主,做不到父母也不要坚持。2岁以后鼓励孩子走出对母亲的依恋是可取的,在与母亲分离的过程中,孩子会体验到敌意、破坏、生气与愤怒等负面情绪,帮助孩子认清、识别与有节制地表达这些情绪,而不要过于严厉而压抑了这些情绪,使孩子失去自我管理的能力。当然,那个时候母亲过于依恋孩子或者替代太多可能导致孩子性格依赖和心理幼稚。

孩子的依恋与安全感

依恋期每个孩子如果得不到亲密的满足,心理学会假定孩子的心理结构会受到重大影响,这个影响主要来自他与妈妈的依恋关系,2岁以后孩子会发展更多的关系,比如和爸爸的关系或者是带养阿姨间的关系,如果在2岁前阿姨带他,形成的依恋是一种不太确定的、安全感不高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来源于阿姨永远不会像母亲那么全然地接纳孩子,她内心更多是责任和关照,不是发自内心的那种所属感,她没有,孩子也不会有。主张一定要母亲亲自养育2岁前的孩子,孩子身心成长会顺利一些。

孩子的依恋与安全感

有的妈妈说孩子非常认人,除了妈妈谁都不要,这是很正常的,千万不要生气和批评孩子,因为那个时候的孩子是试图和妈妈形成一个共生的关系状态,任何外人,包括爸爸都是对这个关系的妨碍。心理学认为这是一种2-5岁儿童的“俄狄浦斯”情结,孩子无意识地希望独占母亲。当然,这样的理论也可能表达了成年男人因为宝贝出生而失去妻子关照的一种无意识愤怒。

孩子的依恋与安全感

5岁前后是孩子的分离期,就是孩子开始把兴趣从家庭转向了社会、幼儿园。在5岁以前送他去幼儿园基本上是“杀”了他,但是5岁以后孩子会主动说“我要去幼儿园”,因为他的兴趣慢慢转向了外部的世界,他开始去认识更多的朋友,包括和老师接触。

一个首要的表现就是开始喜欢爸爸甚于喜欢妈妈,认为爸爸更好玩儿,这是一种普遍的儿童心理,妈妈有很多规则和麻烦,总要自己这样那样,只有爸爸只跟自己玩儿。考虑到这一点,孩子2岁后,父亲要进入孩子的内心成为重要的人,就必须讨好太太,跟孩子玩,不要对太太厉害,也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时候可以开始教育孩子,等孩子跟你很铁、很哥们,你教育他引导他就会很自然很见效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