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当代家庭教育报
(ID:ddjtjyb)
幼儿识字的关键是识字的方法和体验,而不是识字的多少。
我家孩子上小学前,识字量将近三千,已经能自主阅读。这里分享一些我的观点和做法。
1.幼儿期,我不赞同专门地、卡片式地识字有人说孩子不要太早识字,大概反对的就是那种拿着一些字卡,配上一点点图,让孩子一个一个记住的方式,这种方式我也不赞同。
另一种反对识字的观点,是认为孩子小的时候读图能力强,如果错过幼年读图的机会,过早启蒙识字,长大后会对图画不敏感。而图画的信息量其实非常大,而且也更为确切有效,因为从图到文,有很多信息的损失。
所以,过早识字对读图能力的伤害,是反对过早识字的一个原因。其实这个并不是绝对没办法补救的,我在实践中也有相应的措施。
2.让识字成为阅读的副产品在我的做法中,首先摒弃那种不可取的专门记字的识字方式。虽然这种方法会让孩子认到字,但对孩子来说这是低效的做法,而且还会耽搁其他更重要的能力培养,是得不偿失的。
我的方法是通过阅读来识字,让识字成为阅读的副产品。阅读还会收获其他很多产品,比如提高读图能力、享受美好的亲子时光、感受故事的美妙、获取各种知识、体会各种情感等。
我们的阅读先从无字书开始。在读无字书的阶段,我们只是看图,非常细地看图,好的图画书,每一个细节都有故事,都有来龙去脉,没有闲笔。当然找到这样的好书,要看父母的选书能力,这方面暂且不说。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读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接下来读字数很少的绘本,我们先读图,然后我会把字读给孩子听,而且是用指读的方式,指着字发出音。这种方式一是让孩子 体会文图互奏的那种美妙,也让孩子心中对图的理解浓缩为文字,是从读图到读文的过渡。
记得孩子最早用文字来辨认的是书名,每次拿起书,我都会指着书名读给他听。书名的字不仅很大,而且量少,切合主题,很方便记忆。在这个阶段,孩子认识了第一批汉字。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借机给孩子渗透一些汉字的演化以及汉字的造字原理,汉字就变得有故事、有色彩,而不是一些枯燥的横竖撇捺,因此孩子对汉字的兴趣就更加浓厚了,理解也更为独到。
3.识字需要“盘点”孩子识得一些字之后,有很强烈的满足和自信。这时,我们就跟孩子一起“盘点”认识的字。每天孩子发现自己多认识了一个字,就会在每天的“盘点”时间告诉我,我帮他记下来。孩子看着一张纸写满了字,而且这些都是自己一个一个识累起来的,那种能量满满的感觉,真是什么美味、玩具无法给予的。
“盘点”的时间,每次增加字数,孩子就会把之前的字看一看,起到巩固作用。每次盘点,也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对文字的掌控感,同时兴趣也不断增强,最后我们看到的是识字的兴趣与能力跟阅读的兴趣与能力相得益彰,螺旋上升。
故事中识得的字,都是来自具体的文本,背后有故事有语境,往往跟一个词或句子相连。慢慢地他发现一个字有不同的意思,就像“花”,可以是花朵的花,也可以是花钱的花,还可以是胡子花白的花,我认为这样的识字是活的,是最能给孩子力量感和生长力的,他可以用这些认识的字去读书,去理解。
虽然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就已经能自主阅读,但他的人生阅历、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我只会在他的理解水平边缘给他拓展阅读材料。阅读材料非常广泛,童话故事、儿歌童谣、科普博物、社会认知、心理情感、数学哲理、艺术审美等等,而不是在单一领域转圈,做到阅读不偏食。反过来,这样的阅读又推进识字量的提高。
因此,我的观点是:
认字关键不在于认不认,不在于几岁认,只要孩子对字有兴趣,什么时候认都没关系;认字重要的是方法,是情感体验,切不可因为认字而伤害其他重要能力的发展。
作者:胡雪瑛,《当代家庭教育报》执行主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热爱生活,关注家庭教育,愿生命里的每一天都有深情一刻。
长按二维码关注鲁稚的阳台(ID:luzhi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