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直很佩服那些行动力强的人。
以写作为例。
读者A,看完教程后,加/我/微/信查漏补缺,更发来照片:原来TA专门备了笔记本,把我文章里的所谓“金句”抄了下来,一是为了激励自己,二是作为写作素材;
读者B,加/我/微/信问了自媒体的一些平台地址。第二天,我就在该平台看到其上首页的文章;
读者C,加/我/微/信,发来初稿,问我意见,我看了,点评了。第二天,又见TA把修改稿发了过来。
纠结,被行动俘虏。
迷茫,用行动取替。
一步一步地,开始往前走。
然而,毕竟是少数。难以改变的二八定律。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手”高于顶,想很多,却做很少。
更多的是拖延:
想读书,于是买了一堆,结果半年没看完一本。不是没时间,是时间干耗着,没留给它们;
学生党,直到考试前一周,火烧眉毛,才如临大敌天天奔图书馆,火急火燎,临时抱佛脚。考试是过了,但真正内化的知识没多少;
上班族,接到任务苦兮兮,慢腾腾,非得拖到截止前,“大军压境”,无处可躲,才在一片兵荒马乱中踩线过关;
典型的拖延症。
2
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有80%的大学生和86%的职场人都患有拖延症。50%的人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开始工作。13%的人没有人催,不能完成工作。
所以假如你是拖延症患者,那并不说明你懒得超凡脱俗,你只是芸芸众生中的大多数……
但这并不说明拖延症就是个好东西。
学生党有老师监督,上班族有项目deadline,再拖延,顶多“悠然自得前大半段,拼死拼活后小半段”。
但是对于个人成长,拖延则是大敌。因为时间是有限的,过了就没了。
TED中有一期关于拖延症的演讲。演讲者Tim Urban把拖延症分为两种:
一种是有截止日期的,拖延的影响会被限制在一定时期内;
但还有一种拖延,是没有截止日期的。这种长时期的拖延,更不易被人察觉,也更少被谈论到,它在无声无息中折磨着人们,是大部分长期抑郁和悔恨的根源。
有一个调查,印证了这种说法。
——比利时有一家名叫《老人》的杂志曾在全国范围内,对60岁以上的老人开展了一次题为“你最后悔什么”的专题调查。
结果显示,72%的老人最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以致事业无成。
这个数据不能说明他们事业无成与他们年轻时拖延有关,但起码让我们知道,时间紧迫,坐言起行,总是好的。
因为,拖着拖着,就老了。
3
简.诺克在《拖延心理学》中说:拖延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一个时间管理的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它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
在我看来,从某种程度上讲,战胜拖延症其实也属于情绪控制的范畴。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过于关注自己一时的情绪,如“不想干,不想动,再等等,明儿再说”是不懂得推迟满足感的一种表现——贪图“即刻”的安逸,而不愿意把它排在“把事情做完”之后。就像孩童想要一个玩具,就非得马上得到。
这样的做法会大大削弱一个人的自制力。
自制力差有什么不好?
除了浪费时间,效率低外,在截止期前的手忙脚乱,还会提高出错的概率。出错又会影响情绪,导致下一次行动开始的恐惧,继而又拖延……
恶性循环。
而且,拖延其实并不爽。
有拖延症的人都知道,在拖延的这段时间,自己并不愉快。
这与心理学实验结果也是相符的:从长期角度上来讲,满足一时的情绪需求,会降低一个人的自我满足感和幸福感。
说白了就是:一时的放纵,会降低更长时间的不满足与不幸福。
因为“未完成事宜”总是让我们承担本无必要的负罪感和焦虑感,令我们的“悠然自得”大打折扣。
4
在我看来,可以通过以下3个小技巧,可以逐步战胜拖延症:
1)马上开始,直到想停下来
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将会一直运动。这是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做事亦然。
所以,改变拖延,就是马上开始——一旦开始着手做一件事,惯性自然会支撑你持续行动一段时间,短则十几分钟,长则一两个小时。
2)拆分+犒赏
不要强求一次把事情全干完,而是把它拆解为一个个目标明确、可执行的小任务,并在每个小任务完成后犒劳自己,如休息一下,打打游戏等,这样将更有利于事情的完成。
这也是有科学依据的——当你完成一个小任务,大脑就会释放一种让人感觉良好的神经传递素:多巴胺。
多巴胺会将这些构成行为模式的神经元网络联系在一起,让你在将来重复这种行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3)设定时间段,合理利用碎片时间
我在《用30分钟,找回在信息核爆中迷失的自己》里写过,把你要工作的时间量化:
如20分钟(可依个人性格特质自行调整),那在这20分钟里,你就要让自己离开一切电子设备的干扰,全身心投入到你要完成的工作中去
——实际上,20分钟后的成就感,常常也能支撑你休息之后的下一个20分钟。
从这一点加以引申:当你知道20分钟可以完成一件小任务(如看20页的书),你自然就懂得利用一些碎片化时间如坐车、排队、等位时,把小任务轻易完成。这样一来,就少了等待的烦躁,还多了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习惯形成的科学原理证明:
一个旧习惯对应着的神经回路是无法立刻消失的,它可能会反复而顽劣地重复打搅我们的生活,只能靠新习惯打造更强大的新神经回路,用新的神经回路去战胜旧习惯。
而以上方法正契合了该原理:它精妙实用,循序渐进,简单易行。不会令你有过多的纠结与抵触,让你轻松地找回那个没有拖延症的自己。
我是悟恩,祝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