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舍先生的散文《我的母亲》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操劳一生的母亲,她克勤克俭、任劳任怨,在丈夫去世后凭一己之力支撑起整个家庭,她的勤俭、坚韧、隐忍、宽容感人至深。在文中,老舍先生也多处提到了母亲对自己在做人原则、习惯等方面的影响:
家长在“身教”的同时还要注意多让孩子参与其中,也就是让孩子有亲身体验与母亲相依如命的是我与三姐。因此,他们作事,我老在后面跟着。他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他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言传身教,孩子耳濡目染,日积月累就会有“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毋庸置疑,这是家庭教育的最重要、最持久、最具影响力的方法。而老舍先生的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无疑是身教远甚于言传。这里我更感兴趣的是:老舍先生的“爱花,爱清洁,守秩序”的习惯养成仅仅是他的母亲“身教”的影响吗?在上面这段文字中,我注意到了“我老在后面跟着”、“我也张罗着取水”、“我就措土”等描写,仔细想想,在母亲和三姐做家务的时候,幼年的老舍也总像个小跟班一样跟着忙乎,其实这是他的习惯养成的重要原因。要不然,母亲和三姐只顾着忙她们的事情,但小老舍并没有参与其中,而是跑去玩他自己的,那我敢说,这种“身教”、耳濡目染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要让孩子长大后不会成为“懒人”,不讨厌做家务,家长在“身教”的同时还要注意多让孩子参与其中,也就是让孩子有亲身体验,玩性很大的孩子从中体会到的也许是大人意想不到的各种乐趣。
今天的家庭教养环境与老舍小时候相比早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的发展使我们能够从各种繁琐、费时费力的家务活中解脱开来,如今很多家庭也会雇请钟点工定时到家里做清洁工作,因此,一些家长认为,讨论该不该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样的话题显得有些“小题大做”。可是,不要忘了,有些事情还是需要我们亲力亲为的,更何况,能够为自己和家人做可口的饭菜,能够在家里收拾整理一番后环顾自己的劳动成果,又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再往大的方面说,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基本的生活技能,使孩子到了需要独立的时候能更快更好地适应,不也是让孩子受用一生的吗?
只有家长意识到孩子做点家务活的必要性并想法创造条件,孩子才会主动参与现如今的孩子从小生活就丰富多彩,不但有层出不穷的各种新奇好玩的玩具,还有电子产品的诱惑,还有各种游戏和活动,如果孩子从小就上各种兴趣特长班和练习各种技艺,他们的时间很容易就被填满。他们早就不用像小老舍一样跟在大人后面帮忙并以此为乐了。所以,如果家长没有意识到让孩子做点家务活的必要性并想法创造条件,孩子很少会主动参与的,因为比起电子产品,家务活自然显得太枯燥乏味了。
天气好的时候,我有时就会在阳台清洗一些只适合手洗的衣物或其它一些物品,以前还会洗女儿的一些玩具(脑补一下以前家庭主妇们在自家院子或水边洗衣服的情景吧),偶尔女儿就会被吸引过来,一开始她觉得好玩的是“戏水”,还有水加了洗衣液后那些白色的泡沫。后来,她便自己去拿了一个小盆子,让我帮她接一些水,再加点洗衣液,然后她找来几件玩具,再跟我拿了一块小抹布,自己洗起了玩具,大人眼里的家务劳动,在女儿看来完全是其乐无穷的游戏啊!水、泡沫、玩具,这不都是玩的吗?体验到了这种乐趣后,以后我一出现在阳台洗东西,女儿经常会“不请而至”,渐渐地她还自己洗她的宝贝公仔,女儿美其名曰给它们“洗澡澡”,还会洗公仔们的小被子。再后来,女儿有时兴致一来,就自个去阳台“戏水”和洗她的小玩意,我也乐得让她自个儿折腾。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但要从娃娃抓起,而且要“趁早”,从日常的点滴抓起其实,当初我也没想那么多,甚至觉得女儿放假在家有点事情给她瞎折腾也好,所谓的让她参与家务劳动、培养她的自理能力之类的都是后知后觉。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某地一所小学要求一年级新生学习“擦屁屁”,由此可见如今的很多孩子在家里是何等地“受宠”啊!“擦屁屁”这样的事情应该是在幼儿阶段就要进行的“生活教育”啊!有的小学低年级老师会要求家长教会自家孩子削铅笔、整理书包和洗红领巾等简单的日常事情,如果孩子这时已养成了“衣来伸手”的依赖性,而家长把这些事情当成任务要求孩子完成,孩子会觉得索然乏味。毕竟一件事情我们主观意愿上并不乐意去做却又不得不去做,那肯定毫无乐趣可言,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势必会是一件“苦差”。或者说,这种情况下要让孩子养成保持个人清洁卫生的习惯可能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
说到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但要从娃娃抓起,而且要“趁早”,从日常的点滴抓起,家长如能捕捉契机,让玩性大的孩子可以从中体验到“好玩”的乐趣或者新鲜感,那还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