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快乐教育是可能的,那必须得先给快乐定义:快乐是指家庭中的教育氛围,绝不可能是大教育环境下的学习本身。
定义不清晰的快乐教育,是一碗能让父母孩子上吐下泄的变质鸡汤。
在定义的前提下,可以很确定地说,父母是可以在家庭中营造快乐的教育氛围的。父母快乐,孩子就可以快乐!
父母对孩子的投射造就了孩子。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回应和反应如同孩子在照一面人格的镜子,照出的是我做为一个人的模样。孩子通过父母的眼睛,看见自己是谁,看见自己有没有价值,值不值得拥有爱。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我们想要一个快乐的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的话,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爸爸,快乐妈妈。在父母子的家庭环境中,孩子虽然是我们最宝贝的宝贝,但实际上真正营造家庭氛围的是父母,孩子只是那个照镜子的人,父母快乐,孩子就快乐。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来聊聊父母怎样才可以快乐,秘诀有两个。
首先,爸爸妈妈要在心里非常非常地肯定,我们家的孩子是个好孩子--任何事件情况下都坚信这一点。
试想,父母每次看到自己家的孩子,都打心眼里觉得自己家的孩子是个好孩子的话,那快乐就是是发自内心的。坚信的原则是,在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找出高尚的理由。
也就是,我们不用成人的标准和成人社会的评判来判断孩子的行为。如果父母发现孩子的言行举止不合适,需要教导校正时,先停一下。因为孩子的世界跟我们成人的世界不一样,孩子的心灵是单纯的干净的,只不过他的行为还没有完全学会怎么更适应成人社会的标准。
那么,需要适应标准吗?需要的。因为,孩子就是要跟人相处的,孩子也有孩子的社交关系,更重要的是孩子会长大,普世规则是有用的。
但在他还没有学会或者父母还来不及教时,首先需要通过询问来了解孩子做某件事情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只要父母抱定不认定不评判原则,一定可以找到孩子任何行为哪怕是破坏性的行为背后,都有崇高的理由。
理解为什么后,怎么做就不难了。因为孩子的态度没有问题,品行没有问题。引导行为是件快乐的事情。
举个例子,有一个朋友家的孩子,因为很活跃好动,在学校的纪律规范上做得不是很好,就很难得到老师的奖励。从没拿到过奖励孩子表现良好的小红花。有一天孩子就把同桌奖励到的小红花拿回了家,从成人的角度来讲,这个孩子不光在学校里面表现不好,品行上也有了瑕疵,跟“偷” 这个行为发生了关联。父母就很紧张很恼怒。
孩子的这个表现背后,能找到什么样的高尚理由呢?其实只要我们愿意暂时先放下成人的评判标准,就可以读到了:渴望成为好学生。
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希望拿到小红花后,爸爸妈妈会因为他带回了好表现的标志而高兴。只不过孩子还不知道如何拿到奖励的行为,才是父母老师关注的。
如果父母从表面事件背后,看到了孩子渴望变好的愿望,不批评他的行为只是加以引导。那么在孩子内心愿望的激励下,很容易在父母的理解和引导中,以我们希望的良好行为表现出来。
其次,影响到父母能否营造快乐家庭教育氛围的第二个因素是:父母自己的期待与标准是否合理。
孩子的表现我们称之为A,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标准,我们称之为B,A+B=C。C是父母跟孩子相处和管教孩子时的感受。父母的感受快乐与否,如果爸爸妈妈认为是A决定的,是取决于孩子的表现、状态、成绩的,那么要营造快乐的家庭教育氛围,就变得很难,甚至会影响到父母子的良性关系。因为父母把决定自己快乐的按钮交在了孩子手里,但我们之前已经论证过了,孩子在家庭当中更多是被投射的对象,他是没有能力左右父母的情绪的。
我们要理解,让父母情绪好或者不好,真正的原因是B,是父母内心预设的期望和标准。当我们用此来对照孩子的行为和表现的时候,我们就容易不高兴,容易觉得孩子很差劲。所以,父母在家庭的教育氛围中不快乐,不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是父母的标准和期待造成的。
这个标准可能是我们做为父母,在成人的社会打拼中因为压力而形成的;也可能是我们儿时,因为很多条件的限制,使得我们留下了成长当中的一些缺憾,如没有更好的学习机遇,没有从小学外语,没条件学才艺等等。这些缺失,使得我们不知不觉会要求孩子完成来弥补。
有一位妈妈,因为自己觉得自己不自信、没口才,在社会上很吃亏,但是作为成人想要去改变,想要去成长,又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份焦虑就投射到了女儿身上,在妈妈看来小姑是很不自信的,口才不好的,经常因为这点而心情不好。她一直以为这是她为女儿的前途着想,其实真正的原因只是她对自己不足的耿耿于怀。
如果我们能够放下对B的执着。那么对于孩子所有真实的表现也就是A,我们都会心生欢喜地承认,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每一秒都在学习,因为他除了吃喝拉撒睡之外的所有技能,都是通过学习练习而掌握的,所以没有一个孩子是不努力的、不上进的。
只是这个努力的方向未必跟父母预设的标准跟期待是一致的,因为孩子是个全新的生命,而每个生命都想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而不是帮父母完成他的未竟心愿。
父母对于孩子,一定有爱。但是亲子之爱的爱,是需要定义的。只有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支持孩子的自由长成他自己的,才是孩子感受得到的爱。
落在语言行为上,爱就是看见。看见真实的孩子,看见孩子真实的表现。当父母愿意接纳孩子真实的表现A,放下我们内心的标准B时,父母在跟孩子相处当中,随时随地都能够感受到因为孩子的成长带来的快乐。这就实现了家庭教育的快乐氛围。
而学习的本身,是不可能快乐的,做到痛快教育,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只要孩子已经进入学习的状态,也就是进入小学,班级是个小集体学校是个大集体,集体中的学习必然有竞争,必然会讲到成绩。我们整个大的教育环境,也不可能短时间内有很大变化,再说哪怕有了变化,也依然是有竞争存在的。所以单纯提快乐教育,是鸡汤好喝,可惜谁都拿不到勺。
有目的目标的学习本身,不可能快乐,放下幻想的父母做不到让孩子学得快乐,最起码能让孩子学得,痛,快!
什么叫痛快?痛快就是情绪很释放。我们每个人都有本我、自我和超我,我们简单解释一下,本我就是本能想做的,人的本能是什么呢?想玩想快乐,想轻松,想即时满足,不想承担压力和责任。如果只有本我,人跟动物没有太大的差别。
但人是有超我的,超我就是内在对自己有标准有要求,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知道自己怎么做可以变得更好,可以变得更优秀,知道自己努力可以得到奖励,可以得到表彰。我们都喜欢得到他人和集体的认同和称赞。
我们还有个自我,自我就是协调本我和超我的,他们本来就是一对矛盾。自我存在的作用,就是告诉本我也不能尽玩,也不能尽享受,又要告诉超我做完了该做的,放松应该、享受无罪。
你看我们人,又爱享受又爱偷懒,又要求自己进步被奖励,协调得当便促使整个人类不停的发明创造,把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舒适。
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他愿意成长喜欢接触新事物学习新技能,却并不喜欢被规范了的学习方式。社会化教学是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强制性的增长某项知识,掌握某种技能。所以这样的学习本身并不是本我喜欢的,压力下本我是会逃避的。
可是,孩子内心有超我。超我最早是通过父母教给他的一些标准,通过父母表彰孩子的某些行为,批评孩子的某些行为,孩子就知道了这么做是对的,那么做是错的,什么是能够得到奖励的,什么是会被批评的。然后,内化成为孩子自己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我们前面提到了,要做快乐的父母,不要让自己的预设标准影响到对孩子的看法,就是不要让父母对于孩子有过于严厉的标准,否则孩子内化的超我就会过于的苛刻,会时时刻刻的自己打击自己,自己践踏自己的价值。
过于严厉的超我,并不会让孩子变得更出色。年少时这样的孩子,会比较乖比较听话。但由于内在过于苛刻,内心我不行、我不能、我做不好、我很差劲的评判之声不绝,扼杀了他的创造力、自由联想力、发展力,从长远的学习来讲,成绩必然是下降的。
因为孩子的本我并不愿意按照老师和学校的模式来学,但超我认为规范的学习是必要的,是必须的,所以学习本身是矛盾的,孩子是会难受的,痛苦的。如果不理解这一点,只想快乐教育的话,那父母就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是最好的。
孩子明明学得很辛苦,却要违心地说孩子可以学得快乐。放任吧不敢,因为毕竟学校的模式摆在那里,社会的竞争也摆在那里。看到孩子不快乐吧,又觉得自己做父母会失败。看清这些我们才知道纯粹的快乐教育根本就不存在,痛快的教育才比较接地气。
痛快教育,就是真正看到孩子学的辛苦,该是什么感受,就可以发泄什么情绪。人都是需要宣泄情绪,如果孩子学习有压力,想哭就让他大哭一场,想发脾气就让她发一下脾气。情绪宣泄完以后,孩子可以继续保持学习的状态,不降低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孩子就处在一个非常良好的学习发展状态中,他自己知道怎么能够让自己的本我超我可以协调好,即可以认真的学习,努力的学习,又不留下心里的压抑和阴影。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因为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多半没有这样的幸运感受过,也就没有学会过。因为传统的教育对情商不太了解,对心理机制也不太了解,大众误以为情绪和态度是一回事,有情绪就意味在学习态度不端正,这样情绪就变成了错误的东西,哪能得到宣泄,等来的多半是批评和要求控制。
其实呢,孩子有情绪,正是因为他对自己还有要求,才会逼着自己学习,逼着自己成长。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完全态度上不想学习进步了,它呈现的是不在乎无所谓。因为都不想学了,哪里还有压力,哪里还需要因为学习辛苦而发泄呢。烦躁和生气的情绪,恰恰是孩子还想成长,他还想学习,可是这件事情有压力,很难过,超过他的承受。他通过哭、大喊大叫、发脾气来卸掉这份压力,好让自己有力量继续向前行。
我女儿乐乐,她在学习有压力的时候,就会哭,有时候也会大喊大叫:我就是学不会,太难了,我不想写,我不想做。我一定不阻止她哭、喊叫、发脾气。因为她正是内心在交战,本我不想学,超我说一定要学,因为我渴望变得更好。所以她才会有这样难受的状态,哭喊宣泄以后,她的压力就化解掉了,然后她收拾好心情,该写继续写,该读继续读,该学继续学。
在家庭养育中,父母一定要多看孩子的行为,少在孩子的言语情绪中打转。这一法则可以扩展到所有人跟人的相处当中。
如果父母愿意采用痛快教育的思路,你会发现再苦再累的学习,孩子都是可以承受的,因为孩子的心理是健康的,没有过多压抑的阴影存在。当然,我们还是要再次强调,父母不要因为自己成长路上的缺憾,而让孩子替自己圆儿时的梦,让孩子学习过多的才艺,或者以过于严苛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很多的孩子,由于过高的标准放在他身上,父母又把情绪和态度混为混为一谈,只想要看到一个安安静静的,乐于学习的孩子的模样。而孩子天生乐意讨好父母,因为孩子最需要得到的是通过父母的反应来感知,我是很棒的,我是值得被爱的。
我们看到有些孩子,考到了名校,已经是标准版的别人家的孩子。却抑郁了,内心很自卑。一有跟导师的意见不合,跟同学的关系有冲突,谈恋爱遭到了一点小的挫折,就会对自己的评价极低,甚至会认为自己压根就是一个冒牌货,别人一旦看清了自己,就没有人受得了自己。因为这么多年来,高标准,形成了严苛的内在评价,自我价值极低;而一贯的不能发泄情绪,让他缺失了面对冲突和不同意见的能力,遇到问题除了压抑还是压抑。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
如果站在家庭氛围的角度,快乐教育是可行的,父母只要让自己快乐,孩子就一定快乐,家庭的教育氛围也一定是快乐的。如果站在学习本身的角度,痛快教育才符合现实和现状。只要我们允许孩子带着情绪成长,陪伴她度过有压力有挑战的时光。孩子一定会回报给我们,健康温暖上进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