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是一门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一门让人变得更聪明的学问,也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问。不过,要想利用好心理学,必须有一个前提:你得了解心理学。正如我们常说的,要“行”,必须先要“知”。“行”和“知”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只有先“知”,才能后“行”。从这一点上来说,要想把心理学当成一种工具,拿起来就用。
——社群营销咨询【 白砖家】
拿起来就用的心理学,同体效应:我用5种方法,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如果你想要人们交上你这个朋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松下幸之助
【理论解析】
“同体效应”也称“自己人效应”,是指人际交往时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和自己归于同一类型的人,把这些人当成知心朋友。朋友对“自己人”的话更信赖,更易于接受。所谓“自己人”,就是指那些与自己在性格、认知等方面存在着某些相似或共同之处的人。这种共同之处,既可以是血缘、地缘上的,也可以是志向、兴趣、爱好、利益上的。不难看出,“自己人效应”与社会心理学中的“喜欢机制”是一脉相承的。“喜欢”使人们倾向于寻找平衡,这首先意味着人们喜欢那些和他们相似的人。
社会心理学家纽卡姆在1961年曾通过一项实验表明,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是相似的人,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就越大。这种共同之处,就如同一种舒服的粘合剂,会在交往的双方之间生发出认同和好感,自然而然地,在彼此的交往中就会营造出“话儿好说,事儿好办”的良好人际沟通氛围。
“同体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是普遍存在的,它可以使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对方的认同感,从而更好地实现我们与之交往的预期。我们常说某某人有亲和力、有感染力,实际上指的就是这个人很会运用“自己人效应”与人相处。很多人之所以交际效果欠佳,和不懂得“同体效应”的影响有关系。因为这会给他们的交际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
(1)难以寻找认同感,难以打破交际戒备之心。
(2)难以接受你的观点,不能形成良好的默契和好感。
说到底,“同体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缩短彼此之间心理距离的一个良方。通过这种效应,就能在短时间里打破交际双方的心理隔阂,达到交际的顺畅,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操作务实】
一位刚从学校毕业的求职青年,因为缺乏经验,应聘几家单位最终都被拒之门外。他感到十分沮丧,不过在沮丧的同时,他也在积极地寻找办法来改变这一现状,因为他知道,总有一个办法能帮助自己如愿以偿的。
可是,他仔仔细细想了一遍之后还是没有发现“良方”,无奈之下,他回到学校,寻找老师的帮助。老师热情地接待了他,并给了他一个答案:寻找你和应聘者的共同点,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
第二天,这位求职青年就到一家单位应聘,在这过程中,他得知,这家公司的老总竟然是自己的校友,甚至也认识自己的班主任老师。这样一来,求职青年就不失时机地和老总聊了起来,包括母校的种种变化和最近的趣事,甚至在现场还和他的班主任老师通了电话。在聊天的过程中,求职青年还不失时机地展示了自己的学识、能力和抱负。这一切博得了老总的赏识和认可,最终这个青年被录用为业务经理。
【运用要点】
案例中的这位青年正是利用了“同体效应”,拉近了与公司老总的心理距离.以情投意合的沟通为自己能够被录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诚然,在人际交往中,使用好“同体效应”将会给我们的人际交往带来很多好处,那么,我们该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同体效应”呢?
1.捕捉信息,了解对方。
要使用“同体效应”,首先就应该找到交际双方的“同体”之处。即要善于捕捉对方的信息,寻找其积极的、你可以接受的观点,形成一种默契和好感。而不是牵强附会,让人感到有拍马之嫌。
2.寻找和彰显双方一致的地方。
既然捕捉了消息,了解了对方,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寻找和彰显双方一致的地方,让对方认定你是他的“自己人”,从而更容易接受你提出的建议。当然,这些一致的地方可以是性格、认知、血缘、地缘、志向、兴趣、爱好、利益等方面。
3.寻找恰当的时机彰显彼此之间的“同体”之处。
找到彰显双方一致的地方之后,就可以寻找适当的时机将这种“一致”表现出来,很多人觉得,既然是“自己人”,那么在任何时候说都可以,其实并不然,如果时机没有把握好,不仅达不到彰显的效果,反而还会有“溜须拍马”之嫌。
4.以“同体”之处为话题。
明确了“同体”之处并不意味着就能达到“同体效应”了,要达到这一点,还有关键的一步:以“同体”之处为话题,比如说说共同的母校、共同的家乡、共同熟悉的一部电影等。只有再次明确“同体”之处,“同体效应”才能产生。
5.使双方处于平等地位。
巧妙运用“自己人效应”,还要努力使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对方的信赖,提高自己的人际影响力。
【生活智慧】
同体效应可以使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对方的认同感,从而更好地实现我们与之交往的预期。要想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己有亲和力、感染力、不妨使用“同体效应”与别人相处,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取得对方的信赖,从而提高自己的人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