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虽然断断续续看了很多关于时间管理的书籍,告诉我们如何珍惜时间,利用高效率的管理工具,在单位的时间内保持专注,休息的时候可以利用场景转换的模式。但内容上大多数是相对零散的,或者不同书籍之间有很多相似交叉的地方。
上周,我在简书大学堂讲了有关番茄工作法的系列课程,为了上好这次课,我把以前看过的相关书籍又重新梳理了一遍,加上最近两年的一些实践的探索和总结,课后我又把课程不断打磨迭代。
晚上空闲的时间,翻看林小白的这本《每天多出一小时》,书中涵盖了大多数时间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比如要事优先、四象限原则、SMART原则、切分大蛋糕等,并且她的很多时间管理的方法操作性很强,读过之后,我们就会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按照书中的方法去不断摸索和实践,就有可能用尽量少的时间高效地完成每件事。
时间管理是一个大的系统,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时间管理,其实管理的是我们自己。它包括计划(收集待办事项)——排程——专注解决,而且这个过程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
一、计划
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列计划是每个人都曾经做过的事情,我们经常用日程+清单的方式安排我们未来的时间,大到拯救地球,小到打酱油,所有的事件都需要如实地记录下来,实际上,只有把事件记录下来之后,我们才知道到底有多少事情需要去做的。也只有记录下来,才能将大脑清空,用于专注思考处理最重要的事件。
我们在计划日程的过程中,要考虑几点问题:
第一、修正待办清单时,要考虑列入待办清单事项是否具有可完成的属性以及优先级。
第二、如果修正计划无法达到原计划表里列入的目标,那么就退而求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修正花费的时间。
第三、如果时间固定,就考虑减少待办事项的工作量。
《每天多出一小时》这本书中,在列计划这一项,给我们具体的方法:梳理情绪——列待办清单——设定优先级——加入时间段。这样安排显然是非常紧凑和合理的,既防止遗漏又可以优先处理最重要的事情,执行的时间也相对固定,我们大体就可以估算出自己可以控制的时间是多少。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在执行上述过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场景标签法。即在每个事件的后面加上#具体场景,比如明天下午在万达广场约见小郑”,我就会在计划上写出“明天下午14点万达广场约见小郑#外出”,类似的还有,“《人生效率手册》书评#电脑”,“整理文件和清洁#在家”。
加上类似这样的情景之后,我就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在当下的情境下我要做的事情,在家,在办公室,外出,在电脑前,不同的场景,我立刻就知道可以开展哪些事情的工作。
二、排程
在计划全部列出来以后,接下来就是要把待办事项安排到具体的日程表当中。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的原则:
第一、四象限原则,优先处理紧急重要的事情,但从长远上来看,我们不应该只关注第一象限(重要且紧急的事情),而应该把精力重点放在第二象限的事情上。
第二、目标切分法
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往往需要我们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做好的,这时候就需要把事情分块处理,每天处理一部分。
第三、吃掉最丑的青蛙
一般情况下,我们开展工作的时候,首先应该从最棘手的事情开始。正是因为开始的时候,这件事很难做到,所以我们把它放在最开始去做,一旦养成习惯之后,你就会发现,一天刚开始我们就把最难的事情解决了,剩下的时间就会相对轻松和得心应手。
第四、设置适当的鼓励机制
鼓励的正面激励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完成一个阶段性的任务以后,我们不妨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强烈的自我激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但是,我们在设置奖励的时候要考虑奖励要和总体目标大小成比例,奖品要及时兑现,不要预支。
三、专注解决
减少打断,集中精力是专注的重要条件。但无论是内部打断还是外部打算,它们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地发生,比如,我们正在策划文案的时候,肚子里发出“饥饿”的信号,这时候,你的注意力可能要转到“点外卖”这件事情上来。最常见的场景,当你正在工作的时候,同事身边朋友突如其来的打断,导致你的工作频发被中断,偏离原来设置的计划。
可见,干扰是最大的时间偷手。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减少不必要的打扰,比如在工作前将关闭手机上的社交软件、手机调制静音状态;不要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纠结不休,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同事朋友知晓你每天这个时间段都比较忙,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可以花钱找人代做,让自己建立一个专属的主权时间,然后捍卫它。
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天平等的24小时,时间的利用效率不同,就决定了未来产生不同的成就和结果。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20年前,其次是现在。
从现在开始,把控你的时间,就意味着拥有一个自律而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