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里健康

作者:莉莉说电影 2017-09-19阅读:4083次

根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个体健康的十条标准,现在我们可以对照着这十条标准对自己作一个简单的评估。

什么是心里健康

什么是心里健康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6)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9)头发光洁,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对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标准,我们发现在有的条目上自己无法给出“是”或“否”的评断,例如“从容不迫”“乐观积极”“适应”等项目,我们在有些时候或者在生活的某些方面可以做到,而有些时候或者是在生活的另一些方面又做得不那么尽如人意,后者是否意味着自己不健康?这一部分内容恰恰是对我们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估。那么除此之外,心理健康还有没有其他具体的评价标准呢?根据具体的标准是否可以得出自己是“心理健康”或者“心理不健康”的结论?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健康标准中“精力充沛,睡眠良好”同时涉及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内容,似乎身心的健康是相互联系的,无法简单地分开来看,究竟身心健康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们首先来看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什么是心里健康

什么是心里健康

心理健康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健康状态。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体,即在心理健康与异常之间的界限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心理健康标准只是用来评价当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评价结果是阶段性的,提示我们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我们并不能因此为自己贴上“心理健康”或者“心理异常”的标签。值得注意的是,用来判定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并不是像生理指标一样一成不变,它受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当前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健康标准的提法是,马斯洛和密特尔曼提出心理健康的10条准则: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3)自己的生活和理想是否切合实际;

(4)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心理健康

(6)是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否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9)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我们发现无法在每一个时刻都达到这十条标准。“个体的心理是个统一的整体,由于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机械之和,某个部分的损坏也并不意味着整体功能的破坏,一些心智方面存在缺陷的个体,如果得到成熟平稳的情感意志过程的控制,也是完全可能保持心理健康状态和适应生活的。”心理健康的标准给了我们一个衡量心理健康状态的方式,更给了我们一个保持心理健康的目标。而有的状态,可能存在一个模糊的判断,不确定它是否处在一个比较麻烦的境地,是否需要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