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些“善意”的言行,竟然会给孩子未来的人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听起来是不是很玄乎,别怀疑,一起来看看吧。
有个妈妈跟我说:“她的孩子一直是一个乐于分享的快乐宝贝,可是近段时间不知怎的,变得非常‘小气’,不再愿意分享了,不管大人怎么引导,就是把自己的东西看得非常紧。”
这位妈妈很困惑,却找不出原因来,我让孩子妈妈找爸爸沟通一下,看看近期他与孩子之间有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孩子爸爸回想起一件事,前几天,孩子在吃冰激凌的时候,还是像往常一样,与爸爸分享,但爸爸担心孩子冰激凌吃多了不好,所以每次孩子递给他“吃一口”的时候,他都故意咬一大口。
01 孩子为什么会拒绝分享?私人逻辑的秘密听听阿德勒怎么说
“私人逻辑”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的一个概念,它的意思是说,我们出于个人生活经验及通过对这些经验的认识,而形成的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内在信念,我们在应用它的时候,往往是无意识的,或者把这些个人的信念视为普遍真理。
简而言之私人逻辑就是:感知→诠释→信念→决定。无论是成人、青少年,还是儿童,都在基于他们对世界的感知做决定。先感知他人行为,而后用思维诠释,秉承信念而做决定。
听完阿德勒的解释,我们来看看孩子是如何建立她的私人逻辑
孩子感知到爸爸的“好意”
孩子感知到,当她与爸爸分享她的美味冰激凌时,爸爸每次都是一大口,这样不断地继续下去,自己吃到的冰激凌越来越少,大部份都被爸爸给吃了。
孩子对此做出的诠释
这样不对啊!怎么我好意分享我的美味,可最终变成爸爸吃了一大半,我都没得吃了。
孩子因而形成的信念
看来分享并不是一件好事,这样让我太吃亏了。
孩子最终的决定
不行,我不会再这么傻了,我的东西再也不跟别人分享了。
是把孩子的大脑系统重新编程,让孩子重新做出诠释?是植入一个信念芯片到孩子的身体里?还是强行改变孩子的行为,让她必须分享?但诠释和信念都深藏在人的潜意识层面,无法轻易察觉,更无法直接改变。
既然孩子的诠释和信念无法直接改变,孩子的行为也无法强行扭转,那孩子已经形成的私人逻辑怎么改变呢?
只有改变私人逻辑的源头—孩子的感知。如何才能改变孩子的感知呢?当然还是得从孩子感知到的大人的行为做起。
爸爸改变自己的行为
经妈妈与爸爸沟通后,当孩子再次与爸爸分享冰激凌时,爸爸很注意地吃了一小口,孩子非常高兴,又感知到分享的快乐。
孩子改变了自己的诠释
爸爸友善地将自己的担心告诉了孩子,孩子才明白,原来爸爸是担心自己吃太多冰激凌对身体不好,并不是要抢自己的冰激凌吃。
孩子重新形成信念
原来分享还是一件快乐的事,是我误会了爸爸。
孩子最终的决定
我还要继续分享,感受快乐。
私人逻辑是人们无视事实、随意行事时的潜在理由。私人逻辑人人都有,且在儿童身上表现的最为突出。通过自己的私人逻辑,儿童会做出很多关于未来应该如何的判断。这些虚构判断的内容慢慢沉淀下来,就形成了儿童最初的生活脚本,成为儿童人格发展的动力,逐渐发展成儿童相对稳定的生活作风,并可能一直保持到成年时期。
因为儿童的思维不合逻辑,客观性差,所以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就好像孩子因为爸爸吃大口冰激凌的行为,而做出的“关于分享是一件愚蠢的事,我再也不要分享了”),但他们对自己的这些观念、判断、思想的信心却是与成年人毫无二致。即便是毫无客观的事实依据,他们也对自己的深层观念坚信不疑。所以,作为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形成正向的私人逻辑,对于孩子未来的人生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阿德勒认为,人在5岁前时就形成了自己的私人逻辑,这也就是我们的“内在小孩”,当人在遇到压力时,这个“内在小孩”就会跳出来,替你掌控人生航船的舵轮。因此,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真的需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与孩子保持良好的连接与沟通,别再让自己的“好意”引发孩子的负向私人逻辑了。
本文关键字:阿德勒、私人逻辑、幼儿心理、亲子、早期教育
我是龙哥,来自福建美丽山城三明市的一个草根父亲,我有两个女儿,一个12岁,一个20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和爱人接触到了正面管教,并深深地爱上了它,我们一起创办了融和小屋三明正面管教家庭工作坊,我所分享的,都是我们在学习、实践和传播正面管教的所悟、所得,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感谢您阅读我的文章,欢迎关注、转发、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