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可能会稍微刺痛我们的理论,解释路怒症、老人讹诈有疗效

作者:江雨读书 2017-10-09阅读:2121次

《三体》解读暂告一段落,非常感谢大家的关注与评论,使我受益匪浅,对这套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今天是上班第一天,比较忙。稍晚些时候,我会写一个“番外篇”,看看三体中的宇宙和现实中的宇宙到底差别有多大。

这篇文章,想聊一聊我好几个月前就看过的一本书,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写的《巨婴国》。

一个可能会稍微刺痛我们的理论,解释路怒症、老人讹诈有疗效

对这本书,我对其中某些观点并不是很赞同。比如,他试图用一个心理学观点解释庞大而复杂的政治、经济、历史等各类问题,对中国的一些优良传统持反对态度,明显单薄而苍白,引出的结论也太过直观武断,让人不够信服。

但是,他的观点一旦回到人的心理本身,用来反思生活中路怒症、老人讹诈、婆媳不和等一些问题,还是不错的。

让我们先从路怒症开始。

双节期间车多人多,路怒症经常见诸报端。前段时间,就有极端恶劣的案例,司机故意碰撞数次导致儿童死亡,涉嫌故意杀人被逮捕。

这算是路怒的极端了。

一个平时温文尔雅的人,一旦掌握了方向盘,坐在了挡风玻璃后面,就突然变得暴躁、易怒、不顾后果。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什么隐藏的心理机制?

一个可能会稍微刺痛我们的理论,解释路怒症、老人讹诈有疗效

图片来源于网络

按照《巨婴国》这本书的观点,所谓的巨婴,就是自然保留着某些婴儿心理状态的成年人。

当然,在婴儿来说正常的心理,放到成年人身上肯定就不正常了。

书中提到,婴儿的心理有三个特征。

一是共生。

6个月前的婴儿会觉得,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我们是一体的,我们共同使用一个身体和心理。

更小的婴儿,如3个月前的,他们甚至会觉得,我就是万物,万物都是我。我就是宇宙,宇宙都是我。

也就是说,小婴儿处于一种混沌、未分化状态,他们觉得,一切都是混在一起的。特别是,他和妈妈,构成了一个身体与心理的共同体。这个混沌的、合一的共同体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算,而这个人当然最好是自己。

二是全能自恋。

6个月前的婴儿会觉得,我是神,无所不能,我一动念头,世界就该按照我的意愿运转,否则,我就会变成魔,有雷霆之怒,恨不得毁了世界,或者毁了我自己。这是共生心理的向下延伸。

三是偏执分裂。

即我的判断、我的意愿必须坚持下去。所谓分裂,即,事情一分为二,且两者不能并存。譬如,好坏不能并存,黑白不能并存,善恶不能并存,不同意见不能并存……

偏执分裂加一起,则成了,我是好的、白的、善的,我的意愿才能存在,你则是坏的、黑的、恶的,你的意愿不能存在。

一个可能会稍微刺痛我们的理论,解释路怒症、老人讹诈有疗效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把路怒症套进这个公式。

首先,司机进到车里,就与汽车形成了一个共生体。司机在驾驶中获得的最大乐趣是什么?没错,就是操控。

其次,即使生活再不如意的人,坐到车里面,车也得乖乖听他的话,这很容易产生自恋的感觉。

原来我这么厉害,我可以快点,再快点!

那些比我慢的,技术太low了,笨蛋……

那些比我快的,傻子,急着去死啊?

那些比我车好的,显摆啥?老子也能买的起,只是不买而已。

那些比我车差的,这种车也好意思开出来?一看家里就没几个钱儿……

总而言之,无论快慢好坏,我都是最厉害的。

最后,一旦在路上遇到问题,车被人超了,被人无意中别了一下,顿时感到原来自己对世界不是绝对掌控的,全能的感觉崩塌,便产生了极度的愤怒。能控制情绪的人,可以深吸几口气,或者骂两句就过去了。控制不了的,就会带来极端的后果。

老人摔倒了也一样,他们会觉得自己不中用了,或者为儿女添麻烦了,这种对健康对生命的自信心一旦坍塌,顿时产生崩溃感,然后把原因归于别人。

换句话说,这是道德问题,也是心理问题。

此外还有婆媳关系,在这个共同体内,两者都在争夺话语权,一旦掌握了,就要求其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如果能实现,掌控感就会带来神一般的感觉;实现不了,就会崩溃发怒。

所以,婆媳大战就成了中国家庭的主要战争,目的是争夺被动的儿子;至于公公,已成了这个家庭中可有可无的一个注脚,没有人争夺他。

一个可能会稍微刺痛我们的理论,解释路怒症、老人讹诈有疗效

作者还提到,有问题的家庭结构,常可归到一种模式上:一个焦虑的母亲,一个缺席的父亲,和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国外有副画,画的就是一艘小船上,上面是妈妈和孩子,倒影是孤独的爸爸。

看来,这个问题不只是中国才有,外国也一样。

一个可能会稍微刺痛我们的理论,解释路怒症、老人讹诈有疗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我看来,心理学并不像物理学一样是可以重复验证的科学,它主要是提出一个理论,解决一些问题。

这个理论可能在你看来是正确的,在其他人看来就是荒谬的。

具体到《巨婴国》,这是一本会刺痛人心的书,如果能客观看待它,每个人都有一点点巨婴的成分。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反思自己,认识自身。

但是,这本书想用这个理论解释一切,那就用力过猛了,反而让人厌烦。

另外,这本书还有些啰嗦反复,一个观点重复七八遍,完全压缩三分之二的篇幅。

不过,在我看来,读一本书、一篇文章,即使你不认同某个观点,也不用为此感到激动、暴怒,抱着批判的心态去看就是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就像在《巨婴国》里,批评了中国传统社会对“孝道”的过度宣传,这个观点我是不认同的。

孝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我不认同的还包括作者的论证方式。

首先,他不能把自己的经历套用在每个人身上。

其次,他批评孝道的依据是二十四孝故事,比如郭巨埋儿,这就不靠谱了。

他可以举真实发生的极端案例,而不能用这样的故事。

因为这些故事是古代的“鸡汤文”,把孝道大大的美化、绝对化了。

想想现在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他们会用流行的鸡汤文作为自己论述的依据吗?

总起来说,对于这本书,最关键的就是掌握三条巨婴心理,学会自我反思,这就足够了。

不知道你对这本书有什么想法,欢迎关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