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很喜欢跟人讲这样一个事例:说桌子上有装满半瓶啤酒的瓶子,乐观的人看了后会说:“不错,还有半瓶啤酒,不是一只空瓶子”,而悲观的人看了而说:“怎么只有半瓶啤酒,不是一瓶啤酒”。同样是半瓶啤酒,但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出来的结论却完全不同。这就是人的不同认知。
所谓认知,就是人的认识活动,是人对“感觉信号的接受、检测、转换、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推断和问题解决等信息加工的过程”。不同的人因为其成长经历不同,形成各自独特的认知方式和评价模式。并在认识事物时能动地反映事物。
从认知心理的角度看,认知是人情感和行为的中介,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良好的认知给人产生奋发向上的情感体验及行为,但认知曲解能引起明显的负性情感和行为。如上例,悲观的人看了那半瓶啤酒后可能产生明显的内心压抑、郁闷、不满、气愤,进而可能对引起事件人和事的冲动性攻击行为。
个体认知图式及认知理论假设源于人的童年期,并逐渐发展起来,其概念形成受个人经历、他对重要人物的认同以及对别人态度的感知等因素影响,当然,遗传因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人一旦形成一种特殊的认知概念,又往往会影响其他概念的形成,并渐渐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认知结构或图式。
现实中,有心理障碍的人存在明显的认知障碍,即认知曲解,这些认知曲解起源于童年,伴随着患者人格形成而形成,并在患者日后认识事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认知心理的研究表明,人类认知曲解主要有以下一些:
1、“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患者坚持一种不现实的标准,认为达不到这个标准就是失败。这种思考方式导致完美主义,害怕任何缺点和错误。一位教师因为上课讲错一句话,遂认为“这下全完了”,“我已经一文不值了”。
2、任意推断指缺乏事实根据,草率地下结论。也可以称为“主观臆测”。例如在街上见一位同事匆匆而过,未打招呼,于是心理想:“我什麽地方得罪他了?他生我的气了?”实际上,他的同事可能有事,没有注意到他罢了。
3、选择性概括仅仅根据个别细节,不考虑其他情况,就对整个事件作出结论。某青年向女同学提出一起去听音乐会的邀请,遭到婉言拒绝后,认定自己被女同学所讨厌,没有任何女青年再和他交往了,这是一种“以偏概全”。
4、过度引申指在一个小小失误的基础上,得出关于整个人生价值的结论。如一位母亲不慎打碎一只碗,遂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
5、过度夸大和过分缩小指夸大自己失误、缺陷的严重性,而贬抑自己的成绩或优点。偶尔出现一次失误,如拍照时手抖了一下,一张照片拍坏了,就觉得不得了,认为别人要把他看成无用的人;而作成一件事,又说微不足道,纯属侥幸。
6、个人化患者主动为别人的过失或不幸承担责任,将别人的一切不幸事故或生病均归因于自己的过失,引咎自责。
7、选择性消极注视指选择一个消极的细节,并且总是记住这个细节,而忽略其他方面,以至觉得整个情境都染上了消极色彩。如一位学生考试时答错了两道题,于是对这两道题念念不忘,甚至想到学校会要他退学。事实上,他考试成绩优秀。由于这种选择性消极注视,使病人在某种情境中倾向于只让消极信息滤过,造成了不必要的烦恼。
8、情绪推理认为自己的消极情绪必定反映了事情的真实情况。如:“我觉得像一个失败的人,所以我是一个失败的人”这种“跟着感觉走”的情绪推理阻碍了对事物真实情况的了解,使人陷于情绪不良而不能自拔。
9、“应该”倾向指病人常用“应该”或“必须”等词要求自己和别人。如“我应该做到这个”,“我必须做好那个”。这意味着病人对自己坚持一种标准如果行为未达到这种标准就以“不该”这样的字眼责难自己,产生内疚、悔恨。如果别人的言行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就会觉得失望或怨恨,认为他不该那样。
10、乱贴“标签”这也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形式,以为将自己的问题贴上一个标签就可以了事。例如:“我是一个天生的失败者”,“我这样贪吃,丑陋可恨,简直象一头猪”,“我的神经天生脆弱,不堪一击”。这是把人的某些行为失误和对人的整体评价混同起来了。须知,“人不等于人的错误”。
上述十种认知曲解是比较多见的,此外,还可以列出一些。应当说明的是,几种类型的认知曲解可以在同一个病人身上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