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者的自我修炼法

作者:心理狂与文艺病 2017-10-19阅读:565次

内向者的自我修炼法

01 内向的误解

大叔本人就是一名内向者,毋庸置疑的内向者。

我敢这样说,是因为我对内向和外向有着清晰明了的认知。这个认知,来自第一个提出这个概念的人:荣格

1921年,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把自己关进了塔楼里,在这座他亲自设计的神秘所在,完成了一本著作《心理类型》。这本书里说的很明白的:

内倾和外倾是个体获取能量的途径和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程度,即个体的注意较多的指向于外部的客观环境还是内部的概念建构和思想观念。

简单点说:外倾的人,可以通过跟外部客观世界的互动来汲取能量。内倾的人,更喜欢通过跟自己的精神世界互动来汲取能量

此外,荣格是人格稳定论,他认为内外倾向一辈子是不会改变的。

这里,我们务必搞清楚三个问题:

第一,这是一种倾向,就像天平,两边摆上“向内”和“向外”,某一边会重一点。

第二,外倾不等于活泼,内倾不等于害羞。

第三,没有好坏。

很多父母跟大叔说,怎么办啊,孩子好内向。我的回答是:恭喜你,他将来可能很有建树。

外向的人喜欢交友,兴趣广泛,这意味着他的专注力是不够的,总会被更多好玩有趣的事情吸引,以至于无法深入一件事物。内向的人更喜欢熟悉的事物(可以解释熟人面前为什么放得开),对事情有深度的思考,容易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

牛顿、爱因斯坦、肖邦、梵高、JK罗琳……还有大家喜欢的,扎克伯格和乔布斯。全部都是内向者。

你说你想变成外向者干嘛?

内向者的自我修炼法

02 内向者的错误

但我懂你。

大叔当年看着朋友台上能口若悬河,台下能打成一片,陌生人三分钟变兄弟,也是羡慕的满地口水。那些我们没有的特质,往往让人觉得金光闪闪

每当这时候,荣格的话就会在我脑袋里旋转着:倾向是一辈子改不了的。

成也荣格,败也荣格。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一个巨大的错误,用了很多年才幡然醒悟。我发现,很多人也同样在犯这个错误。

我的一个心理老师在上课时问,你们当中谁最害羞。大家指认了一个男生。老师将男生拉到台上,让他看着下面。问:你紧张吗?他说紧张。问:你害怕吗?他说害怕。

老师问:那你现在,能够一边紧张害怕着,一边说话吗?任何话都可以。

他一愣,开始讲他是谁,老家是哪里,磕磕绊绊地越讲越多,一直讲到早上吃的什么东西。

当时,一下子脑子被点亮,我明白了那个致命的错误——

内向者不能变成一个外向者,不等于说,内向者不能做出外向的行为

内向,只是说可能独处的时候更舒服,更能恢复能量。于是乎,社交和演讲这一类的行为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误以为,自己是不能够完成这些看起来属于“外向”的活动。你能,你只是不会。

内向者社交会不自在,就像外向者独处会抓狂一样,只不过是处于不熟悉状态下的自然反应罢了。

维卡斯是是一名印度人,后移民于美国,他天生内向,深受不善言辞之苦。后来,他是2007年度“国际公共演讲大赛”冠军,成为比赛创办80年以来的第二位来自亚洲的冠军。他写了一本书,叫做《以情攻心:国际演讲冠军的沟通之道》,完美颠覆了内向者不会演讲的误解。

作为内向者代表的大叔,以前是演讲恐惧,如今轻松自如上台。但有一点是不变的,我仍然更喜欢阅读和独处,这些事让我更能恢复精力,无论我表现了多少外向者的行为,我仍然是个内向者。

03 内向者的修炼

根雕师傅拿到一块树根时,会观察很久。

当刀子落下时,他必然已经知道这块根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做什么才最合适。最合适的,就是它本来的样子。像什么就雕琢成什么。

人也是一样。

不要放弃自己的优势,而不停在劣势上下工夫。一个人只能从成功走向成功。这大概是我听到的最睿智的话了,扬长避短这么简单的道理,却很少有人实践。

有人说,木桶理论说了: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板。

且不说这个原理主要是应用于组织领域,即便引申到个人,也并不是这样理解的。我借用某大神的图片解释一下:

内向者的自我修炼法

让长板更长,才是硬道理。

内向者的长板在哪?专注,深度,敏感

在内向者以为最不擅长的人际沟通领域,其实是最擅长的:

专注让你更有亲和力。沟通的秘诀并非说,而是听。关注地倾听是内向者天然本能,不学即会。只要适当用身体语言表达肯定和鼓励即可。

敏感让你更具共情力。敏感能让你很快把握到对方的心理感受,并与之产生情感的共鸣——共情。只要简单的表达“听起来你很悲伤”即可。

深度让你更有吸引力。习惯深度的思考让你对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因此往往能够让人耳目一新。说话不在于长篇大论,如实表达就好。

真正阻碍内向者表达的,是因为身处不自在的场景而不知道该说什么。修炼之法如下:

当对方说一个观点时,用例子去佐证他;当对方说事件时,用观点帮他做总结

大叔的方法,以简为上。刻意练习,下一个内向者沟通达人就是你!

内向者的自我修炼法

愿你找到真相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