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恋童癖,心理学家这样说

作者:KnowYourself 2017-10-20阅读:4272次

提到“恋童癖”三个字,你会想到什么?似乎我们大部分人都对恋童癖患者避而远之,并且认为恋童癖是种罪不可赦的癖好,今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走近“恋童癖”,更科学与合理地去审视这个词。

关于恋童癖,心理学家这样说

什么样的人算“恋童癖”?

我们就先来详细聊一聊到底什么样的人算是“恋童癖”? 它是一种精神疾病么?所有恋童者都会猥亵幼童么?

首先,恋童也分“有危害的”和“没有危害的”两种。最新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区分了作为一种,“性欲兴趣”的恋童与作为一种“精神障碍”的恋童。

  • “性欲兴趣”的恋童

DSM-5认为,当一个人仅仅是对儿童(通常是13岁及以下)有一种强烈的“性趣”;但这一点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痛苦、也没有影响他们实际的社会生活功能,并且他们从未对儿童实施过实际的性行为/性骚扰,这就仅仅是一种作为性欲兴趣的恋童。它并不是精神障碍。它是一种不典型的人类行为,却不是“有病”。

  • “精神障碍”的恋童。

而如果一个人对儿童的强烈“性趣”持续了6个月以上,同时

1)给ta带来了内疚、焦虑、羞耻、孤独等等感受,并且为此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功能,或者

2) ta曾经真的做出过相关的行动(两条中只要具备一条即可)

这种情况下ta才会被诊断为“恋童障碍”。 此外,恋童障碍中有一些亚类型,有一些人只被男童吸引,有一些人只被女童吸引,还有一些人可以被两种性别的孩子都吸引。另一种更罕见的亚类型是只对和自己有亲缘关系的孩子有兴趣。

关于恋童癖,心理学家这样说

“恋童障碍’’和什么因素有关?
  • 有恋童倾向或恋童障碍的男性要多于女性。DSM-5的统计称,男性人群中恋童障碍最高可能的患病率是3-5%。

  • 一些遗传、生理因素(比如子宫内神经发育紊乱)被发现和恋童障碍相关。

  • 具有一些特定人格特点的人群中,恋童障碍也会更常见(例如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中,恋童障碍比一般人群中常见)。

  • 恋童和童年性侵犯之间也被怀疑有联系。

恋童的成年男性经常报告说,他们在童年时曾遭受过性虐待,而且他们选择的侵犯对象也和自己被侵犯的年龄比较接近;而女性恋童者在童年遭受性虐待的几率则要更高,高达47-100%。但目前还不能确定童年遭受性虐待与恋童障碍的相关性。

关于恋童,有几个常被误解的事实

1.恋童不等于娈童(child molestation, 即做出侵犯、猥亵幼童的行为)。

事实上,大多数有恋童倾向或恋童障碍的人并没有付诸行动并一直遭受着自我道德感的谴责,被羞耻、内疚、孤独感折磨。 不仅如此,那些对儿童做出性侵犯行为的人,也并不一定都是恋童者。有些人是可能是因为对成年异性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而转向儿童进行侵犯行为;有些人则可能是反社会人格、强迫症患者或者酒精、物质滥用者。

2.恋童是天生的。

像其他人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发现自己的性兴趣对象是同性、异性或泛性一样,恋童者对儿童的性兴趣也是从小就有的。只不过,在恋童倾向最初显现的年龄就做出判断是很难的。因为在年纪小的时候,还很难区分那是对同龄人的兴趣还是恋童倾向;因此,需要在年龄超过16岁时才可做出诊断。

3.恋童者也会对成人产生性欲。

恋童者往往对儿童的性欲要比对成人的性欲更强烈,但并不是所有的恋童者,都只对13岁及以下的儿童产生性欲。也有很多恋童者对儿童和对成人的性欲是差不多强烈的。

关于恋童癖,心理学家这样说

综上,“恋童”本身通常是跟随一个人一生的状况,一个恋童者对儿童的性趣很难发生改变。但恋童障碍患者由于恋童带来的精神痛苦、社会生活功能损害则是可以被改善的,但那些对儿童有不良行为的恋童障碍患者,不能以此为借口,他们能够通过治疗更好地控制自己,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关于恋童癖的知识你知道什么?在评论区留言给我们吧

收藏文章?不如顺便关注我们——头条号Knowyourself,最犀利的人性与心理分析,人际交往与恋爱技巧,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