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很多流派都把人的意识分为两个部分。用通俗的语言来说:一个是冲动的、本能的、及时行乐的自己,另一个是克制的,理智的,深谋远虑的自己。平时,这两股力量是相互交织、互相作用的。
一般来说,人要做一个决定,内心活动的顺序是这样的:首先,本能的自己先跑出来,做出一个在当下、此时此刻最快乐最舒服的决定。
然后,理智的自己又跑出来,看看这个决定在“长线”上会不会对自己存在危害。如果当下是快乐的,但是未来会有麻烦,那么就会阻止这个决定。
如果某一项活动经常被阻止,我们就会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下次一遇到相同的情况,不需要思考马上就会做出经过理智“审核”的决定。
但是如果本能的自己长期被压抑,得不到释放,人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所以我们需要营造适当的场合,以适当的方式去给本能的自己一些释放的机会。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小姑娘非常非常喜欢唱歌,但是在学校上课的时候是不能够随便放声歌唱的。那这个小姑娘怎么来让自己快乐呢?她可以在家里休息的时候唱歌,还可以在文艺表演的时候唱歌。
我们说一个心理能力比较强的人,会客观的去判断自己当前所处的形势。如果这件事情做了,风险是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同时又很符合自己的喜好,那么可以果断地去做。如果做了之后只是一时快意,而且将会带来我们不愿意面对的后果,那就需要三思而行了。所以其实“内心的声音”本来就是一个加工之后的结果。至于别人的意见,对于成年人来说,别人的意见应该只是用来参考,起到一个提供信息的作用。具体对信息如何加工,还是要靠本人来完成。有时候,此之蜜糖,彼之砒霜。别人的建议体现的是站在别人立场上的想法,是不是适用于自己,那就需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去好好判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