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的十个关键词|④ 自责

作者:独刻 2017-12-08阅读:4655次

在写下这个关键词的时候,我曾犹豫应该用“自责”还是“苛责”。实际上,更准确的应该是“自我苛责”。

我曾和我的朋友(她有较长的重症抑郁症病史)发生过一次很激烈的争吵,而后在将近三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没怎么说过话。在争吵中非常强烈的感受就是,她对自己的严苛要求已经超过了我的容忍度。

事实上,因为是好朋友,她会表达出她严苛的观点。但当时,我会觉得这是她在批判我。矛盾正是因此引起的。虽然三个月没有讲话,甚至可以说那次争吵对彼此都产生了伤害,但内心都明白,彼此并非出于恶意。

这件事看起来似乎很平凡,但发生在两个抑郁症患者之间,其实是有非常微妙的地方的。

譬如,我的“敏感”,感受到她对我处理事务的不满,虽然她并没有直接批评,但她所讲述的自己的标准却让我感受到了某种“不满”。

又譬如,她的“苛责”,哪怕是她对自己的苛责,有时候也会对身边人产生极大的不适感。

朋友是公认的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这种高要求来自于方方面面,譬如烹饪,按照大厨的要求为丈夫煮每一顿,仍然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对于任何事情,如果自己出了一丁点纰漏,都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会说抱歉,会觉得内疚,会觉得麻烦别人不好等等……

一个自我苛责的人,与单纯的苛责有所不同,即便,他对旁人也有所苛责,但却不存在“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的情况。而是因为对自己要求太高,才会在无知觉的情况下给旁人带来压力。

不要苛责自己。

这句话也是另一位好友对我说的。

在她之前,我听过“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这样的话,但这样的话其实完全不起作用。因为我感受不到自己给自己压力,我甚至不理解“压力都是自己给自己的”这句话,我也不觉得自己给了自己什么压力。无非是,我想做好某些事或我想完成某些事,罢了。

难道大家不都是这样的吗?

“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这句话,就像现在国内很多人生导师,会跟你说“要自己内心强大”。这种鸡汤式的“建议方案”其实完全没有可执行性,它仅仅是一句口头的指导思想罢了。

但我们需要的是可操作的方案。

直到我听到了那具“不要苛责自己”,我才恍然大悟,所谓的“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其实就来源于“自我苛责”。

给自己制定详细、长远、全套部署的计划,这似乎是全球都在提倡的“成功人士的成功法”,但也会造成“自我苛责”。

有人,把计划制定得非常细致且不留任何喘息的空隙。他会强迫自己去严格执行,如果遇到某些突发状况无法完成执行,他的内心就会不安、愧疚、自责甚至痛苦。如果他的计划总是无法完成,他会有种被成堆的事务所追赶的压迫感,甚至觉得自己无能。

但与此同时,另一些人,哪怕制定了同样的计划(当然,更大可能上他们并不会制定如此严苛的计划),他们也无法完成,甚至可能就是“今天有点累”、“今天心情不好”这样的理由,不需要给自己寻找更客观的借口,就可以安心地去休息和娱乐,将计划内容延后执行。

这两者,在职场中非常好分辨。

那些总是雷厉风行、按时甚至提前完成工作的精英往往是自我苛责的人。如果他们本身是领导层,那么他们的下属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就像“穿着Prada的女魔头”般,让周边的人都惶恐不安。

而后者,也许是职场中经常被吐槽的“拖延症患者”;也许成为了把工作都丢给下属自己只需要动嘴的“最让人讨厌的领导”,也许成为宽容所有工作失误的“最具亲和力的领导”。

这样能明白“自我苛责”之于抑郁症的含义了吗?

不论抑郁症患者是否把压力带给身边人,但他始终苛责的首先是自己。不仅对自己要求高,更重要的是一旦无法达成对自己的要求时,不论外界评价如何,即便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和赞扬,他依旧会耿耿于怀,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这种“自我苛责”,会给自己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而往往这种压力,却会被本人忽视。这是处于盲区的压力,但其实,身边的人却能轻易感受到。

也正因为这种“自我苛责”,当我终于明白也捕捉到它的存在后,我开始反对一切虚无的励志鸡汤。这些口号式的教条主义,在很多时候成为杀死现代人的隐形凶器。

抑郁的十个关键词|④ 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