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师到底是如何工作的:以埃里克森的解梦报告为例

作者:心理悦读 2017-12-15阅读:4802次

向北向北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这本《洞见与责任》读得艰难,仅仅其中的第二篇文章“临床证据的本质”就读了三四遍。因为确实有营养,就试着把内容介绍如下,力荐心理咨询师、心理学师生和对人性话题感兴趣的读者诸君去读这本书。

精神分析治疗中所说的临床,是指治疗师通过倾听、谈话、催眠等技术手段与来访者共同努力的一系列过程及其达成的结果。因为是对心理世界的治疗,精神分析师在选择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时,总是会面临更信赖直觉还是更相信客观测试的问题。不可否认,直觉确实有用,但治疗师怎样才能规范自己的治疗过程呢?换言之,“一位治疗师到底是如何思考的”,其本质要从医生每日的行医过程中被提炼出来。

心理治疗师到底是如何工作的:以埃里克森的解梦报告为例

爱利克•埃里克森,德裔美籍发展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曾获得普利策奖。其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人类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理论,以及身份认同危机的概念。前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罗伯特•沃勒斯坦曾经说道:“除弗洛伊德之外,恐怕没有一位心理学家比埃里克森对其所处的时代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刻。”此外,在一项于2002年发表在《普通心理学评论》上的调查报 告中,埃里克森在“20世纪最伟大的100位心理学家”中高居第12位,足见其影响之深。现已出版《游戏与理智》《洞见与责任》。

埃里克森这样解释:临床中有两大主体,分别是需要帮助的来访者和掌握治疗技术的治疗师。一般来说,治疗的过程是这样的。来访者有治疗诉求,生理医生会给他做一个健康体检,心理医生则给他做一些标准化测试,在测试之前,心理医生并不知道病人的病史。检查和测试结果出来后,所有参与病情检查的人会得出一个初步诊断,指出病人可能患病的确切范围。然后,来访者会被分配一个治疗师,跟治疗师推心置腹,配合治疗师的工作。相应地,治疗师会在其职责和能力范围内,为病人提供最佳治疗服务。

临床中的这两大主体都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比如,病人可能夸大病痛或沉默,于是治疗师不得不做出相应的判断和调整,让病人学会观察病情,成为“助理医生”。治疗师在处理个人私密情感时也别无选择,只能让主观性存在于临床实证和推理之中。

心理治疗师到底是如何工作的:以埃里克森的解梦报告为例

埃里克森认为,治疗师必须遵循临床实证,以防主观性对精神分析的影响。但是,临床中的神经病学检查、社会学研究、心理学实验,都将病人带上了非治疗性的检查道路。这些客观检查、测试很重要,但这都不是精神分析方法本身所体现的临床实证本质。来访者和咨询师如何通过相互理解、分享见解联系在一起,如何使治疗过程切实有效,这是问题的关键。

为了说明这一点,埃里克森举了一个自己的咨询案例,完整展示了他在临床治疗中是怎么思考和采取行动的。这是一份梦境报告,来访者在此之前已经在精神病院接受了一年的治疗,他说这个梦是他这辈子最恼人的梦。他的梦是这样的:“一张大脸坐在马车上,没有任何表情,周围还缠绕了可怕、黏人而又卷曲的头发。我不确定那是不是我的母亲”。埃里克森跟他谈了一个小时,在这一个小时里,他首先让病人自由联想。在精神分析中,即使在时间上遥不可及、在空间上相隔万里、在逻辑上截然相反的事项,也会由无意识的自我整合起来,心理学中把这叫做“自由悬浮的注意”。借助这种注意力,来访者想到了他的祖父。与此同时,埃里克森也开始了作为治疗师的“自由悬浮的注意”,他将梦境中出现的元素与这次治疗之前两人的会谈联系起来,对自己脑中或是持久存续或是一闪而过的想法一一进行分析。这个时候,他就面临选择了,病人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下一步我该做什么?

前面提到,来访者在提出治疗诉求后,医生会对其进行检查。这个病人的综合诊断结果显示他有边缘性神经症,表现为抑郁症和强迫症,正处于焦虑时期。因此,埃里克森把这个梦境报告视为一个“焦虑的梦”。那么,作为诊断标志,这个梦是否预示着病人即将崩溃或者说到了痊愈转变的关键时刻呢?这时候,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埃里克森是这样思考的:如果梦境预示患者即将崩溃,那么我要考虑一些紧急措施来应对。如果患者处在转变关键期,那他一定有一些重要的信息通过梦境传达出来,我必须抓住这些信息并进行解读帮助。埃里克森选择了第二种可能——因为在此之前,病人的病情似乎取得了很大进步,他推测头脑中迅速迸发的想法,将病人的言行与他自身的认知和情感反应进行对比,最后做出综合判断。

心理治疗师到底是如何工作的:以埃里克森的解梦报告为例

那是一个沉闷的梦:“一张大脸坐在马车上,没有任何表情,周围还缠绕了可怕、黏人而又卷曲的头发。我不确定那是不是我的母亲。”来访者说,接下来,他还梦到小时候的自己和祖父一起从溪流上走过,他感到很心安。在这样一篇介绍性文字里严格重复埃里克森的分析过程似乎不太明智——在治疗过程中,他的每一步想法都指向如何解梦,如何通达来访者被紧紧压缩的内在世界,这个过程非常严密并且环环相扣,我想大家直接去看书会获益更多。我想重复的是看似大一些的分析原则。首先是心理治疗师不应强行定义病人梦中画面的意义,放弃寻找最合理解释的科学冲动,他必须让自由浮动的临床注意力和临床判断力引领自己去了解一切可能的“面孔”到底是什么。埃里克森将病人梦中的面孔和病人身边的重要他人联系起来:与他的母亲、祖父,还有埃里克森自己,因为他发红的脸颊周围一向堆着蓬乱的白发,他曾经“放弃”过病人,这或许让病人发生了某种程度的移情。然后,他仔细分析了病人与这三者之间的感情在治疗中的作用。

马车和马可以作为指示顽固守旧观念的术语,也可以作为怀念美好时光的象征,究竟如何解释,这取决于病人如何认识。埃里克森在与病人交流的过程中知道,这是一个来自其他州的移民,在那里他们有诗意的乡村生活。搬到城市的母亲因为不能停止对乡下的怀恋而不断给儿子灌输这种怀念,病人本身也正处于从故乡到异乡的身份认同危机,他时不时威胁母亲自己要成为一个不良少年,母亲害怕他的任何叛逆行为,只有当儿子表现得跟自己一样怀念旧时光、对当前消极不满时,她才觉得满意。然而,这给病人种下了对母亲的愤怒和恐惧。

埃里克森又进一步分析了病人四个不成熟的人生时期:婴儿时期,他努力将母亲和蔼的面容留在心中,克服对母亲的恐惧、愧疚和愤怒。青春早期,他想成长为祖父那样在故乡有着稳定的令人尊重的身份的人,然而一脸白胡子的祖父去世前他顶撞了他,心里有无尽的愤怒和懊悔,因为他认为祖父“不能在给了孩子这样肯定的保证后却离开了他”。就读神学院时期,出于诚实和其他内在需求的原因,比其他信徒更加认真对待一切,但在祷告中他却没有得到预期的转变,“被上帝拒之门外”。目前治疗时期,他遇到曾经因为其他工作原因短暂“放弃”过他的有着白胡子的埃里克森,他害怕如果表现出某些极度愤怒的行为,会失去这次治疗和重拾自我的机会。这四个时期留给他的只有愤怒和恐惧,这些都指向一个中心主题:“无论何时,只要我开始信任某人给予我的力量和对我的爱,愤怒和病态的情绪就会充斥在我们的关系中,但最后,我不再生疑,不再空虚,不再沦为愤怒和绝望的奴隶”——他放弃了,他自童年起就没有形成基本信任感。

心理治疗师到底是如何工作的:以埃里克森的解梦报告为例

埃里克森说,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一个成功的梦代表着实现愿望的企图,那么这个分辨不清面目的梦无疑代表了患者想要找到一张永远都拥有身份特征的脸,这是他当前面临的困境所在。

在对这个梦境案例所揭示的临床证据的本质中,埃里克森认为,一些心理医生以为遵守了客观的原则,实则是自欺欺人。他用自己在治疗中对病人微微的“厌恶”说明,治疗师本人的情绪冲动不应被否定,即使否定或拒绝,它仍然真实存在。治疗师本身的愤怒在治疗和理论中都是一个重要工具。

然而,在这些分析、情绪乃至共鸣之上,心理治疗师又如何断定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呢?最简单的答案就是病人的反应:在他能够掌控的未来范围内,他对心理治疗师作如何反应。他可能不会马上赞同,但在医生和病人的交流中,一个新鲜惊奇的见解会浮现出来,病人也有了更多想为自己负责的想法,正是这种想法链接这病人的过去和未来。

尽管我并非心理学专业人士,但仅从人性关怀的角度就足以被埃里克森打动。这个由病人编织的高度浓缩且杂乱无章的梦境,在普通心理医生那里很容易被视为病人的一种病症的表现。但埃里克森认为,它是一种创造物,或者说是一种浓缩的、富有意义的交流方式和挑战。既然是交流,就难免有回应和不可避免的抵触。埃里克森坦陈自己不想被卷入患者的故事,让患者明白自己不是他的母亲、祖父,也不是神——尽管这让患者难以接受,但这却非常重要。是患者的潜在愤怒激发了埃里克森的潜在愤怒,尽管他们二人谁都不是英雄,却可以联合起来打败患者的愤怒。

一个小时,人可以写多少字?一个小时,人可以说多少话?一个小时,心理治疗师如何能够根据临床和自己的经验去挽住濒临崩溃边缘的生命?在这一个小时的治疗中,埃里克森毫无保留地展示了自己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师做出临床结论时所依据的方法,真实、坦诚、睿智又充满人性的力量。

埃里克森对这个梦境的分析非常详尽,限于篇幅,我做了大量缩减,很多细节推断被略去。如果你对心理学、对人性感兴趣,这些细节才是真正蕴藏宝贵经验的地方,值得反复阅读体味。

推荐阅读:

  • 身份对于年轻人意味着什么?

  • 伟大的纠葛:对埃里克森“炫技之作”的一点解读

《洞见与责任》

作者:[美]爱利克·埃里克森

译者:罗山 刘雅斓

心理治疗师到底是如何工作的:以埃里克森的解梦报告为例

心理治疗师到底是如何工作的:以埃里克森的解梦报告为例

“世图心理”大师彩虹书系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以来隆重推出的一整套大师系列丛书。旨在让每位心理学人走近大师经典。 现已经出版有《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人类的破坏性剖析》《自我与自性》《移情心理学》《占有还是存在》《论人的成长》《自体的重建》《自体的分析》《人心:善恶天性》《自我分析》《游戏与理智》《智慧与感觉》《洞见与责任》

这套“心理学大师系列”丛书,虽然并不指望它对解决社会问题起到立竿见影之效,但至少可以给正处于进退维谷的心理人又一次冷静思考“心理学向何处去”和“心理学能干什么”的机会,同时也给社会各界又一次提供了解喜欢心理学全貌的窗口。从这个意义看,本系列值得所有心理学人和愿意了解心理学、愿意重新理解社会甚至整个人类的读者参考。